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天台县:浙江东部的山水之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天台县:浙江东部的山水之城

引用
1
来源
1.
https://globalbaike.com/12641/

天台县是浙江省台州市下辖县,位于浙江省东中部,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本文将从名称来历、历史沿革、自然地理等多个方面,全面介绍这个充满魅力的江南县城。

名称来历

天台县的名称源于境内的天台山。据陶弘景《真诰》记载,天台山"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由唐兴县改名而来。

历史沿革

天台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春秋时期属越国,战国时期属东越。秦朝时属闽中郡,西汉初年属东越,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属会稽郡回浦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回浦改为章安,天台县地仍属之。

三国时期,吴大帝黄武元年至黄龙三年之间,析章安置始平县(又称南始平),这是天台建县之始。初属会稽郡,太平二年改属临海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改名始丰县,东晋穆帝永和三年析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县)。

南朝齐改始丰县为始平县,仍属临海郡。梁时属赤城郡。陈时复名始丰县,仍属临海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并始丰入临海县,属括州(处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属永嘉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吴李子通,分临海复置始丰县,属海州,不久属台州。八年又废始丰。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再置。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改名唐兴,属台州。五代时,属吴越国。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八月,改唐兴为天台,后唐同光初复名为始丰,后晋天福间改名台兴,均属台州。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改台兴为天台,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归宋,天台亦归宋,属台州。元代,地方行政实行"行省"制度,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台州为台州路。天台属江浙行省东道台州路。

明代,地方政区制度袭元朝,改台州路为台州府。天台属浙江布政使司台州府。清代,承袭明制,天台仍属浙江布政使司台州府。

中华民国时期,天台县的行政归属多次变化。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制为道制。天台改属公稽道。民国21年6月属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同年9月,属浙江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此后归属变化纷繁。至民国37年4月,仍属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24日,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台州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台县的行政归属也经历了多次调整。1954年6月,台州专区撤销,天台划到宁波专区。1957年7月,台州专区恢复,天台划归台州。1958年12月,撤台州专区,天台又划到宁波专区。1962年4月,重置台州专区,天台又划归台州。(1970年改称台州地区,1994年9月改称台州市)。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天台县位于浙江省东中部,境域范围介于东经120°41′24″~121°15′46″、北纬28°57′02″~29°20′39″之间,东接三门县,南邻临海市,西毗磐安县,北连新昌县,东北交宁海县,西南通仙居县。县境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1431.66平方公里。


天台县地理位置图

气候

天台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热量充足。又因四周山体环绕,中间低平,因而小区域气候特征显著,带有一定的盆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气温为41.7℃(出现在1961年7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9.1℃(出现在1967年12月23日);全年夏季主导风向(从3月到8月)为东南及东东南,冬季主导风向(11月至次年2月)为西北及西西北。每年8-10月受台风影响较大,常伴有暴雨;年平均雾日19天,全年最高雾日为33天(1973年),最低雾日为4天(1967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0%,年最大相对湿度为81%(1970年),年最低相对湿度为74%(1963年);一般4-6月为梅雨期;7-10月为夏秋季的台风雨期。年均降水量1204mm,最大年降水量1780.5mm(1962年),最小年降水量994mm(1967年),年均降雨日167天;积雪厚度最大62cm(1961年2月15日),无霜期8个月。

地质

地层

天台县地层上侏罗统磨石山组至第四系发育,白垩系有2个建组剖面。全新统以冲积、洪积为主。境内岩石,除上节地层中述及的沉积岩、火山碎屑岩外,尚有火成岩类的火山熔岩、次火山岩、侵入岩。白垩系是地层的一部分,下白垩统分布零散,上白垩统分布广泛,其中馆头组分布在大岭、九里坪和王家岭脚一带,厚度约为100-600米,包括青灰、黄绿、浅灰和灰黑色的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凝灰质和钙质粉砂岩。朝川组见于白鹤岭脚、乌岭和赖家西北部,厚度约为650-1300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泥岩和砂砾岩组成,含有大量的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塘上组分布于天台盆地东部和南部边缘,厚度约为1436.8米,主要由紫灰色和黄绿色的流纹质角砾玻屑凝灰岩、玻屑熔结凝灰岩、粉砂岩和砂砾岩组成。赖家组分布于盆地内,厚度约为300-500米,下部主要包括紫红色的含钙质粉砂岩、泥质粉沙岩和砂砾岩。火山熔岩在境内分布广泛,其中以晚侏罗世酸性、中酸性熔岩为主,次为白垩世酸性、碱性熔岩和晚第三纪的基性、超基性熔岩。

地质构造

天台县境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断裂构造有北东——南西、北西——南东、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断裂。北东——南西向断裂:规模大且较密,主要见于西部,东部也有几条,重要的有:西部的东坑断裂,焦坑——乌岩一岭脚断裂、田芯——后洋山——白鹤殿西断裂、大岭一石塘徐断裂和东部的大岭口——赖家岙断裂、榧树一泳溪断裂、栗树园——岩下方断裂、大村断裂及麻朱潭断裂。其中焦坑至岭脚和田芯至白鹤殿西这两条断裂规模最大,长30公里以上,向西南延伸进入磐安县境内。

地形地貌

天台县的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整个地势以东北、西北、西南三面高,向东和东南倾斜。四面高山环绕,西北、北东是天台山脉,主峰华顶山柏树岩尖海拔1100米;西南、南为大雷山脉,主峰大雷山海拔1229.4米。中间是河谷平原,始丰溪贯穿西东折南,海拔50~250米,称为天台盆地。天台县盆地受北东、北西和东西向的断裂控制,呈明显的三角形。按构造、岩性及地貌类型组合,全县可分为5个地貌区,其中东北华顶中山区占全县总面积28.0%,西北里石门低中山区占18.1%,西南大雷山中山区占14.4%,东南赤峰低山丘陵区占20.5%,中部盆谷地区占19%。

土壤特性

天台县据19801985 年第二次土壤普查,县内土壤分5个类10 个亚类37 个属95个土种。其中红壤土类,分布在海拔 600-800 米以下的低山丘陵面积124.78 万亩。分布地点,天宫、螺溪、松关、白鹤、集云、石桥、欢岙、苍南。黄壤土类,分布在海拔 600800 米以上的山地面积 26.37 万亩。分布地点,三洲潭,大雷山、华顶山、宝华山、苍山等。岩性土类,自东至西分布在海拔 200 米以下的丘陵地带面 800万亩。分布地点,鹤楼、螺溪、栖霞、城关、白鹤、天宫、三合、花市等。潮土土类,分布在溪流两岸河漫滩地和河谷阶地上。面积 6.62 万亩。分布地点,始丰溪上中游干枯溪、苍南、坦头等。水稻土土类,分布在河谷平原的阶地,河漫滩以及丘陵山区的山垄山缓坡上面积 36.4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18.0%。分布地点,岭里、金龄、岭上、西坑、样和、南平、太平祥塘等。

水文水利

水文

天台县河流分属椒江、曹娥江、白溪、清溪、海游溪5个水系。始丰溪为县内最大溪流,自西向东贯穿天台盆地,发源于磐安县大磐山南麓,全长132.7公里(境内长68.5公里),流域面积1610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111.54平方公里)。始丰溪天台境内支流40多条,其中三茅溪源出新昌县里岙村,从其西南流入天台县境内,主流长26.5公里,流域面积157.5平方公里;苍山溪源出三合镇马家线岗头,主流长22公里,流域面积163平方公里。三茅溪主流长26.50km,流域面积157.50km2。小溪坑主流长20.10km,流域面积85.30km2。

曹娥江:天台县境内主流长7.50km,流域面积30.60km2;天台县境内主流长10.80km,流域面积62.00km2。

白溪水系:天台县境内主流长12.30km,流域面积75.50km2;天台县境内主流长13.50km,流域面积40.20km2。

清溪水系:天台县境内主流长18.00km,流域面积81.00km2。

海游港水系:,天台县境内主流长8.80km,流域面积23.40km2。


天台县流域水系图

水利

天台县全县小型以上水库共有73座,总库容2.865亿m3,其中大型水库1座,总库容1.79亿m3,中型水库4座,总库容0.67亿m3,小型水库68座,总库容0.405亿m3。

里石门水库位于天台县始丰溪上游,水库坝址在天台里石门村,距天台县城41公里。于1973年5月开工兴建,1975年11月竣工,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96平方公里,主流长35.2公里,总库容1.99亿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结合发电、旅游、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承担防洪面积6.5万亩,保护人口18万人,担负着下游20万亩的有效农田灌溉,年发电量3015万千瓦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