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冬天千万别用这种杯子喝热水,可能会“炸嘴”!这几样东西趁着新年也赶紧扔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冬天千万别用这种杯子喝热水,可能会“炸嘴”!这几样东西趁着新年也赶紧扔掉→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OIML760530VNN6.html

冬天到了,你是不是也开始每天喝热水了?但你可能不知道,你喝热水的玻璃杯可能会“爆炸”!

我们小时候就可能听说不要用太厚的玻璃杯倒热水,因为热胀冷缩的原因可能会裂开。但现如今,不少"网红玻璃杯"看上去并不厚,同样会炸裂。在网店平台上,这些五颜六色blingbling的玻璃杯一直都是热卖潮品,最低价格已经从9块9下降到7块9,甚至5块8。看着这接近白送的动心价,不少人都会忍不住购买。各家店的出货量少说也在上千件,多的达到七八千件。

当然并非所有玻璃杯都很容易炸,但万一你就中奖了呢?所以还是认真往下看。

为什么有的便宜玻璃杯很容易炸?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玻璃杯,按照材质分可以分为钠钙玻璃杯和高硼硅玻璃杯。而高硼硅玻璃杯的成本往往是钠钙玻璃杯的4~5倍,所以不用多说,网红便宜玻璃杯都是钠钙玻璃杯。

钠钙玻璃也称作“普通玻璃”,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艺术装饰、建筑和工业领域。便宜归便宜,但真的容易炸。


“网红玻璃杯”通常具有色泽鲜艳、体积较厚、杯身雕刻花纹的特点 / 图源网络

专家介绍,判断玻璃杯容不容易爆炸,要看一个参数——玻璃膨胀系数,指的是温度每升高1度(℃),玻璃的长度和它在原来温度下的长度之比。系数越大越容易炸,系数越小越不容易。所以同时玻璃杯,就因为膨胀系数不同,安全性的差距可是天壤之别。

高硼硅玻璃在普通玻璃的基础上额外添加了12.5~13.5%的硼,化学稳定性更好,玻璃膨胀系数是普通玻璃的1/3,能够承受的瞬间温差高达150℃,硬度高、耐磕碰,忽冷忽热也不会炸裂,所以买杯子时如果材料是高硼硅玻璃,完全可以放心倒开水,就算放进微波炉加热、冰箱冷冻都没问题。


(网友贴图)

而钠钙玻璃杯的膨胀系数大,不耐急冷急热,只能承受50℃左右的温差,比如大冬天在冰冷的杯子里倒入开水,就很可能出现开裂、掉底的情况。

结果就是这样↓


(网友贴图)

而很多人由于买杯子时并不清楚这两种材质区别,就很容易不小心在喝水时被杯子"炸伤"。后果相当严重!

除了材料本身之外,一些便宜玻璃杯的工艺可能也不过关。专家介绍,玻璃杯有吹制和浇筑两种工艺,浇筑杯较厚而吹制更薄。一些杯子为了节约成本,选择了难度更低的浇筑工艺,导致这些杯子往往杯壁都比较厚,再加上材质便宜,炸伤风险X2也是跑不掉了。

此外,由于材料质地不纯,一些便宜玻璃杯杯壁上很可能出现条纹、小气泡、颗粒凸起,一旦出现小磕碰或者温度变化,杂质就容易从杯体中脱开,造成玻璃杯炸裂。


(正规玻璃制品标签实例 图源:好奇博士)

更有甚者,部分生产商为了掩盖杯子质地浑浊、材质较厚等问题,通常会在杯壁表面进行加工化处理,贴上诸如ins风、冰川纹的标签。这种高颜值的玻璃杯在给我们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隐患却更难被发现。

如何避免玻璃杯“炸嘴”风险?

首先,无论多便宜,一定不要买"三无"产品。其次,一定要学会看标签!有的小伙伴买回杯子啥也不看兴冲冲倒热水,有很大概率"喜提"一地破碎的玻璃渣,而后在杯底的“合格证”上看见一句极不起眼的温馨提示——“产品本身瞬间的温度变化不能超过50℃”。

依据国家针对玻璃制品的通用要求,凡是经过质检合格的玻璃杯,会在产品合格证中标注国家“GB 4806.5-2016”或行业标准“QB/T 4162-2021”,其中明确标注了针对玻璃杯各项性能的强制要求。此外,还应考虑玻璃的材质是否符合你的日常使用需求。

所以,其他东西或许可以无所谓,买玻璃杯一定要找标签!如果没有标签,或者商家给出的"合格证"上一片空白,包装得再好看也!别!买!


(正规玻璃制品标签实例 图源:好奇博士)

如果看到标签上注明材质为玻璃、普通玻璃、钠钙玻璃,想倒开水、放进微波炉,劝你还是三思。


(网友贴图)

而如果看到标签注明杯体材质为高硼硅玻璃,基本上可以放心使用,除非你异想天开放在明火或电炉上加热,有些专用的茶具可能没问题,否则还是有一定的"裂开"几率。

可能有小伙伴会问,不是还有一种钢化玻璃吗?是不是百分之百安全?

说起这个问题,那还有些复杂。因为钢化玻璃其实是普通玻璃的"升级版"。专家介绍,由于钠钙玻璃的各项性能还不够理想,一些玻璃厂商对其进行了物理或化学加工后,进阶升级成为了“钢化玻璃”。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餐饮用钢化玻璃器皿不光能在多数情况下承受130℃的温差变化,同时也在抗机械冲击强度方面明显强于其他玻璃材质。但专家提醒,市面上绝大部分的钢化玻璃杯离真正意义上的“耐热玻璃”还有一定距离——骤温变化下,普通玻璃通常是“缓慢裂开”,而钢化玻璃也可能猝不及防地“自爆”。

2017年5月,有消费者在使用一款钢化玻璃水杯喝水时,水杯突然爆裂,致其当场昏迷,送医后下唇缝合4针。专家介绍,由于生产钢化玻璃的原材质内含有一种叫硫化镍(NiS)的结石,在室温环境下晶相转变的过程会伴随着体积膨胀,使玻璃承受内部的张应力(作用在物体上使其产生拉伸或延长效应的内部力量),从而发生自然爆裂。

此外,专家指出,由于钢化玻璃自身的材料特性,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受到外力的影响,会有约“千分之三”自爆的几率,各国市场目前不能完全解决这个技术问题。因此,现在一些商家会在产品说明中主动提醒,钢化玻璃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应小心轻放,若边缘受损或表面划伤,可能会导致玻璃在突然之间炸裂。


网上流传的“有毒”玻璃杯,图片截取自网络

是不是所有的彩色玻璃杯都有毒?对此专家解释,并不是。为了搞清楚这一点,我们要先说一说彩色玻璃杯的颜色是从哪来的。玻璃杯的颜色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玻璃自带的,另一种是喷涂染料形成的。

  1. 自带颜色的彩色玻璃杯

彩色玻璃是在熔炼玻璃的过程中,往里添加了铜、铁、锰、钴等等元素,通过对光选择性吸收,从而让玻璃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虽然在制作过程中加入的元素包括重金属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含量并不算高,在熔炼时也会和硅酸盐发生反应,形成非常稳定的结构。用这样的杯子盛放热水,彩色玻璃里的重金属也不会析出,所以用这样的彩色玻璃杯是比较安全的。

  1. 喷涂颜料的彩色玻璃杯

这种玻璃杯本身是无色透明的,通过后期喷涂颜料染色。网上流传的“有毒玻璃杯”,一般属于这一类。在喷涂颜色的时候,一些不良商家可能会使用不合格的染料,这些染料可能存在重金属元素不达标的情况,使用这样的杯子,确实可能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2017 年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上的一篇文章,揭示了这类喷涂颜料的玻璃杯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研究人员收集了 72 个带有颜色的彩色玻璃杯,其中包括 38 个新玻璃杯以及 34 个已经使用过一段时间的玻璃杯,通过分析,研究人员发现,72 个杯子里,有 52 个杯子的颜料中检测出了铅,51 个杯子中检测出了镉,在红色颜料中镉含量最高。有 14 个杯子在杯口 2 厘米范围内的涂料中也检测出了铅。通过分析杯口颜料中的铅浓度,研究人员发现,仅有 1 个杯子的铅元素浓度符合安全限值,其余 13 个杯子的铅浓度均超标,个别杯子杯口颜料的铅含量甚至超过了安全限值的 1000 倍。另外,还有 5 个杯子的杯口颜料中镉浓度超过了安全限值。


实验采用的玻璃杯和实验结果,图源:参考文献

对此研究者指出,这些杯子里的铅、镉重金属可能并不会导致急性重金属中毒,但长期使用这样的杯子是有可能对人们健康产生影响的,所以不建议使用这样的杯子。此外专家介绍,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了不含铅、镉的有机染料,使用这样的染料喷涂完全可以避免重金属超标的问题。

怎样避开“有毒玻璃杯”?

教你方法↓

首先,新买的杯子还是要检查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如 GB4806.5或 QB/T 4162。如果是已经在用的杯子,也别急着扔,可以用小刀刮一下玻璃杯表面,看看能否刮下颜料。如果是喷涂的颜料,是有可能用小刀刮下来的。如果玻璃本身就是彩色玻璃,普通小刀是不太可能刮下东西来的。

网上有些网友还发现,自家的玻璃杯喝着喝着颜色就变淡了或者消失不见了,这样的玻璃杯最好也不要再使用了。

网友的玻璃杯颜色越用越浅,图片源自网络

最后一招:干脆买无色玻璃杯吧,省了多少担心杂念。

趁着过新年,家里这几样东西赶紧扔掉!别心疼

俗话说“病从口入”,说的不仅是吃进肚子里的食物,有时候直接接触食物的餐具和厨具同样影响健康!甚至"有毒"致癌!快看看你家厨房,如果有这些餐具和厨具,赶紧扔掉!

  1. "釉上彩"的碗,扔掉!

医生指出,目前市面上带有图案的陶瓷餐具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其中,釉上彩色彩鲜亮,颜料中通常含有铅、镉等重金属,加上釉上彩相对低温烧制,可能导致颜料未完全固定,容易出现磨损、掉色。彩绘图案在最外层,直接接触食物。用它装高温食物、酸性食物,会加剧重金属析出。”

有三种方法能大致判断陶瓷餐具类型:

  1. 看成色:餐具放在光源下,看有图案和没图案的部分折射光是否一致,有玻璃质感的是釉中彩/釉下彩,反之是釉上彩。

  2. 摸质地:釉中彩/釉下彩内壁光洁,手感光滑不生涩,图案边缘没有明显分界;釉上彩摸起来相对粗糙,像贴纸质感。

  3. 刮釉面:釉下彩的釉面较坚硬,劣质釉上彩可能刮一刮会刮掉部分图案。

  4. 有霉斑的筷子,扔掉!

一双筷子使用几年是不少家庭常有的事,人们普遍认为,筷子没坏就没有必要换,其实筷子也是需要定期更换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指出,大多数的家庭使用的是竹筷或木筷。竹制品与木制品两种产品是霉斑最喜欢的生存环境,且只要环境不干燥、物质本身湿度含量达到一定程度,仅需一天时间即可生成。发霉的筷子上可能有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致癌物,容易诱发肝癌。同时,消毒不充分的筷子上大肠杆菌、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会超标,使用被这些细菌感染后的筷子很有可能会造成消化系统疾病,例如腹泻、呕吐、肠胃炎。所以,最好使用3~6个月,就要更换新的筷子。

  1. 有划痕的不粘锅,扔掉!

不粘锅有划痕后,会向食物释放有毒塑料!《全环境科学》2022年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几毫米不粘锅划痕就可以释放大量塑料颗粒,并进入食物中被人体摄取。

研究截图

研究发现,不粘锅涂层通常是聚四氟乙烯(PTEE)或特氟龙。这种不沾涂层是一种合成塑料,属于PFAS(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家族。虽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但是当其与坚硬物体发生摩擦时,会形成微小(<5毫米甚至1微米)的塑料颗粒,并被人类摄入体内。这些塑料被称为“永不降解的化学物质”,几乎无法排出体外,对健康造成永久化学危害。同时要注意:实际烹饪时,释放的有毒塑料数量将会更高。

  1. 涂层脱落的电饭煲,扔掉!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市面上电饭煲内胆最常见的是铝制内胆,金属铝有受热均匀、传热快的特点,是电饭煲内胆的首选材料。由于铝制内胆不能直接和食物接触,所以在内胆的表面会有一层起防护作用的涂层,因此家用电饭煲内胆中最常见的搭配是铝制内胆+涂层。涂层的最大作用就是防止食物与铝制内胆直接接触。因此,一旦涂层脱落较多,便增加了食物与铝制内胆直接接触的风险,长期使用可能会使人体的铝摄入量超标,对身体造成伤害。

  1. 划痕太多的砧板,扔掉!

你家的砧板用了多久?是否划痕遍布还在继续坚挺?只要没有剁烂、砍断,很多人都不会想要更换砧板。营养专家介绍,用久了的木制菜板有太多划痕,就很容易藏污纳垢,滋生细菌和霉菌。虽然少量的霉菌吃进肚子里不会引起太大问题,但无论感官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因此不舒服。而且,如果切生肉时留存了一部分在菜板缝隙里,其他食物也容易被生肉上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污染,严重时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建议大家至少准备两块菜板,做到生熟分开。菜板属于消耗品,一旦发现发霉、变色、开裂、变形、划痕太多、掉渣等情况,一定要及时更换,避免祸从口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