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风拂稻浪!袁爷爷,我们想你了……
轻风拂稻浪!袁爷爷,我们想你了……
今天是袁隆平诞辰94周年。仰望星空,有一颗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名为“袁隆平星”。当秋风吹起,我们总会想起他,想起这位走在稻田中的老人。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他早早地就立下了学农的愿望。
报考大学时,袁隆平决意报考农学专业。父母都不同意,但袁隆平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人们就不能生存。”最终,他说服了父母,步入“农门”。
袁隆平没有食言。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起,他把大半辈子都交给了稻田。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97年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
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专注科学研究,“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为了这个在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袁隆平几乎拼上了所有。“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以一颗赤子的心,深沉地爱着稻田土地,牵挂着苍生饱暖。
一稻济天下。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始终为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和保障世界粮食安全不懈奋斗。“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袁隆平曾在采访里提到自己研究水稻的初心。而这份初心,不但袁爷爷自己始终坚守,今天的年轻人们也没有忘却。袁隆平曾经像呵护稻子一样爱护并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新一代的农学生们正沿着袁隆平的脚步,继续追寻着“禾下乘凉梦”。
2018年10月,袁隆平曾提出超级稻每公顷18吨(亩产1200千克)的产量目标。2018年,亩产1116.3千克;2019年,亩产1090.2千克;……2023年,亩产1251.5千克!产量创造了新纪录,也实现了袁老的未竟之愿。
除了在国内,中国的杂交水稻早已走出了国门。在袁隆平和一大批中国科研人员前赴后继下,亚洲、非洲、“一带一路”沿线,杂交水稻已在40多个国家成功示范,并在10多个国家大面积推广。
中国农业专家与当地技术员在当地农业示范区合影
2017年,马达加斯加农业部门官员曾特意到湖南长沙,把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纸币赠送给袁隆平院士,因为这张纸币上印有一幅杂交水稻的图案,以此向中国水稻专家们表示感谢。袁隆平院士去世后,马达加斯加原农业部的官员再次来到长沙,将一碗来自马达加斯加的杂交水稻大米放在袁隆平院士的墓前。而最近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当人们在新闻里看到中非农业合作的内容时,总是会再想起袁爷爷。
我们从未忘记,他也从未离开。头顶的星空,有我们最深的思念;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他最深的热爱。“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做一粒好种子,就是我们最好的怀念。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