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平台压缩画质引争议:带宽成本与用户体验的艰难平衡
视频平台压缩画质引争议:带宽成本与用户体验的艰难平衡
近日,自媒体账号"影视飓风"发布了一则关于视频平台压缩视频清晰度的调查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该视频揭露了各大视频平台为了节省流量费用,普遍采用算法压缩视频画质的现象,甚至会员用户也无法完全避免这一问题。
视频平台的"降码率"现象
经过"影视飓风"调查发现,目前网站上的4K高清视频,清晰度竟然不如几年前的1080P。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视频平台为了节省视频传输过程中的流量费用。
平台在用户上传视频时,就已经开始用算法压缩画质,为了不被用户察觉甚至还加上锐化,假装视频仍然很清晰。即使用户已经开了会员并解锁超清画质,平台提供的也都是经过算法处理的"阉割版"视频,虽然分辨率提升了但码率其实并没有那么高。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个视频观看的人越多,平台对画面的压缩就越狠。
带宽成本:平台的"甜蜜负担"
为什么视频平台如此"抠门"?答案在于高昂的带宽成本。以B站为例,UP主"影流之主"的一个播放量达4000万的视频,平台为了推送这个视频就需要花费十多万元。2020年全年,爱奇艺在带宽费用上的支出达到了24亿元;B站2021年的带宽费用也有15亿元,占公司总支出的10%以上。
YouTube与国内平台的差异
有人发现YouTube的视频清晰度明显高于国内平台,且带宽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主要是因为YouTube的东家是谷歌,许多小运营商为了接入谷歌服务,甚至愿意倒贴钱。然而,美国运营商通过提高个人用户的网络资费来弥补这部分损失,例如AT&T的5G商用服务年费高达1340美元。
相比之下,中国的运营商在背负社会使命的同时,不可能像国外一样给视频平台做慈善送福利。此外,目前大多数视频内容其实并不需要过高的画质,因此视频平台采用算法压缩视频,在提高分辨率的同时减小码率,成为了一个行业默认的解决方案。
未来展望
如何在带宽成本、用户体验和盈利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是未来视频平台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也许最终,技术进步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