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诈骗罪财产损失如何认定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诈骗罪财产损失如何认定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66law.cn/laws/3900441.aspx

诈骗罪是常见的财产犯罪之一,其核心在于通过欺骗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物。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诈骗罪中的财产损失?资助对象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构成诈骗罪?诈骗未遂的犯罪主体又该如何认定?本文将从多个维度为您详细解析这些问题。

诈骗罪财产损失如何认定

诈骗罪中财产损失的认定具有一定的标准。

直接损失方面

  1. 被骗取的财物本身价值。例如,诈骗者骗走受害人价值5万元的汽车,这5万元就是直接的财产损失。
  2. 为交付诈骗财物而支付的额外费用。如果受害人被骗1万元购买所谓的保健品,为了购买这个保健品还额外支付了1000元的运输费,那么这1000元也属于财产损失。

间接损失方面

  1. 可得利益的丧失。比如,企业因被诈骗导致资金短缺,无法按时生产,原本可以获得的10万元利润没有得到,这10万元就属于间接财产损失。不过,对于间接损失的认定相对严格,需要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以及合理的计算依据。
  2. 为挽回损失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如受害人被骗后为了追回被骗款项而支付的律师费、调查费等合理费用,也可计入财产损失。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综合各种证据来准确认定诈骗罪中的财产损失数额,以便对诈骗者作出公正的量刑处罚。

资助对象如何认定诈骗罪

认定资助对象是否构成诈骗罪,可从以下方面判断:

主观方面

  1. 要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资助对象从一开始就编造虚假事实或隐瞒真相,意图骗取资助款且不打算归还,例如虚构贫困情况、伪造相关证明材料等,就可能存在这种非法占有目的。
  2. 主观上存在欺骗故意。即明知自己提供的信息是虚假的,却故意提供给资助方,以获取资助。

客观方面

  1. 实施了诈骗行为。表现为使用欺骗手段,使资助方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给予资助。比如,伪装成贫困学生,提交假的家庭困难材料,让资助方误以为其符合资助条件而给予资助款。
  2. 诈骗数额达到一定标准。不同地区对诈骗罪数额标准有不同规定,但如果诈骗金额达到当地司法机关认定的数额较大标准(一般来说,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则更有可能被认定为诈骗罪。

诈骗未遂如何认定犯罪主体

诈骗未遂中犯罪主体的认定与诈骗既遂在本质上有很多相同之处。

从刑事责任年龄看

  1. 如果犯罪主体是自然人,一般情况下,达到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能够成为诈骗未遂犯罪的主体。不过,对于一些特殊诈骗犯罪,如诈骗金融机构等涉及特定诈骗类型的,14周岁到16周岁之间的自然人在实施特定诈骗行为且未遂时,也可能成为犯罪主体。
  2. 单位不能成为诈骗罪的主体,但如果单位中的自然人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为个人谋取非法利益,即使诈骗未遂,实施诈骗行为的自然人也可成为犯罪主体。

从主观方面看

犯罪主体必须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在诈骗未遂的情况下,只要有证据表明犯罪主体实施了诈骗行为并且主观上具有这种故意,就可认定其符合诈骗未遂犯罪主体的主观要件。例如,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手段,意图骗取他人财物,即使未得逞,只要能证明这种主观故意的存在,就可将其认定为诈骗未遂的犯罪主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