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科院深耕水处理技术,助力石化企业绿色发展
石科院深耕水处理技术,助力石化企业绿色发展
在水资源日益珍贵的今天,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于推动石化企业的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石科院作为中国石化集团的科研机构,在水处理技术领域持续深耕,通过自主创新为企业节水减污提供技术支撑,助力石化企业实现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用水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
今天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的节日主题为“Water for Peace”(以水促和平)。3月22—28日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多年来,石科院聚焦石化企业水系统运行难点痛点,以自主创新为企业节水减污提供技术支撑,帮助石化企业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用水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环境保护,让每滴水创造更大价值。
含盐污水回用技术
针对某石化企业含盐污水特点,石科院制定含盐污水回用工艺方案对其进行处理回用。整体工艺路线中采用“催化氧化+反硝化生物滤池+EBAF(高效菌种强化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强化污染物去除效果,保证双膜装置进水水质,并对反渗透浓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保证反渗透浓水的达标排放。该技术实施后,除直接经济效益外,企业吨油取水可下降18%,符合中石化集团《中国石化“十四五”节水工作指导意见》中加工吨原油取水量控制要求,同时降低企业总耗水量和总排污量。
循环水系统优化运行系列技术
循环水系统的用水量占企业总用水量的50%~90%,其稳定运行是保证工艺侧长周期运行的重要条件。为提升节水效率,企业不断提高循环水系统的污水回用比、浓缩倍数,加剧了循环水运行中存在的三大问题——腐蚀、结垢和微生物滋生。而腐蚀引起的物料泄漏,及衍生的黏泥爆发亦严重威胁着循环水系统的安全运行。同时,国家和地方对外排污水的磷含量的控制日益严格,要求作为污水场磷的主要来源之一的循环水系统必须采用低磷甚至无磷方案。研发保障循环水系统的长周期稳定运行的处理技术迫在眉睫。
石科院可以为石化企业循环水系统的绿色高效低碳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在腐蚀与结垢方面,石科院研发的以多功能新结构无磷聚合物为主剂的系列高效低/无磷阻垢缓蚀剂及处理技术,已在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京津冀、沿海等不同区域的10余家企业逾20套循环水系统开展工业试验和应用,部分企业污水回用比超90%,腐蚀、黏附速率远优于管理标准,合计创效超过5500万元,回用污水超过830万m3,入选工信部、水利部《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在微生物控制方面,研发的高效生物黏泥剥离降解技术,有效避免黏泥二次沉积而降低循环水系统的换热效率,已在多家企业应用。在智慧运行方面,建立智慧循环水专家系统,针对循环水系统水质管理精细化的需求,提供循环水系统最优运行建议及加药系统精确调整;研发的物料泄漏溯源分析系统,基于烃指纹数据库,精准定位泄漏油品的装置及水冷器,实现2小时内快速准确识别泄漏来源,实现智慧化运行。在高效低碳运行方面,石科院可为炼化企业循环水系统提供整体能耗优化解决方案,助力循环水系统碳减排。
新技术助力废水净化——紫外高级氧化技术
生产过程中的工业废水存在毒性高、难处理的特点,常规废水处理手段对其收效甚微,是困扰石化企业的“老大难”问题。
紫外高级氧化技术是利用不同紫外波段的辐照,结合均相或非均相催化剂,通过直接光解和间接光解作用实现有机物降解或断键的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反应效率高,且在反应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的优点,被认为是绿色的高级氧化技术。石科院结合新型紫外光源和催化剂开发的紫外高级氧化技术,让废水中的有机物去除不再成为难题:可将水中苯并芘降至0.03 μg/L以下,相应的去除率超过99.9%;对煤化工高盐水等难降解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到30%以上;对腈纶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43%,丙烯腈去除率94%,其浓度降至1.8 mg/L以下。该项技术即将进行工业应用,年减排污水量和节水量约160000 m3,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多技术结合提效降本——膜催化臭氧氧化-生化耦合技术
在膜催化臭氧氧化技术的基础上,引入工程菌生化技术,形成膜催化臭氧氧化-生化耦合技术,对标传统的“O3+BAF(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具有高效低成本的优势。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①工艺模块化,节约占地;运行自动化,运行费用低;
②臭氧投加量少,氧化能力强,脱色效果强;
③陶瓷膜机械强度高,分离效果好,催化活性高。
对于石化低浓度、低BOD5/COD的难降解污水,组合工艺出水COD可稳定控制在30 mg/L以下,吨水直接处理成本≤1元,可以将BOD5/COD提高到0.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