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了中国80%的毛笔 探寻进贤县文港镇的发展故事
生产了中国80%的毛笔 探寻进贤县文港镇的发展故事
在江西南昌市进贤县,有一个被誉为"华夏笔都"的小镇——文港镇。这里不仅是北宋宰相晏殊的故里,更是中国毛笔的重要产地。2023年,文港镇毛笔生产总量达8.2亿支,产值23.15亿元,占据全国80%的市场份额。从东晋时期至今,文港毛笔已经走过了1600多年的历史,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图为文港毛笔。吴思瑜 摄
进贤县文港镇。图片来源:进贤发布
历史悠久:文港毛笔的千年传承
文港毛笔的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当时毛笔制作工艺由中原传入文港,并在此扎根发展。据文港民间传说,北宋时期,晏殊赴京殿试时使用文港毛笔,以一笔潇洒飘逸的草书和一篇清新婉丽的辞赋高中进士,从此文港毛笔声名远播。
图为毛笔制作中的剔杂工序。刘力鑫 摄
图为毛笔过程的修笔工序。刘占昆 摄
至清朝时期,文港毛笔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御用贡笔,有"一支笔,一两金"之说。清代周虎臣笔店、邹紫光阁笔店等知名笔店,有的师承文港师傅,有的是文港人外出设店,都是文港毛笔制作技艺的传承。
图为李小平进行毛笔制作中的修笔工序。刘力鑫 摄
匠心传承:128道工序打造精品
文港毛笔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从原料到成笔,一般要经过笔料、蒲墩、镶嵌、水盆、刻字等十二道工序,大大小小繁琐工序达128道。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
图为毛笔制作中的齐作工序。刘力鑫 摄
与毛笔打了近60年交道的周鹏程是文港有名的制笔手艺人,他始终把"做好一支笔,是制笔人的本分"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他说,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与中国古代书画、书法创造技巧息息相关,这里的毛笔早已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不可分割。
周鹏程手中拿着一支巨型毛笔,身后的牌匾上写着"制笔世家"四个字。刘占昆 摄
图为毛笔作坊工作人员正在选料。刘占昆 摄
周鹏程正在进行系头工序。刘占昆 摄
周鹏程用制作好的毛笔写下"华夏笔都"四个字。刘占昆 摄
擦亮品牌:千年古笔焕新生
近年来,文港镇致力于打造"笔尖上的文港",研发出形式多样的毛笔文化产品。李小平是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古笔制作)代表性传承人,他创作出"仿清代紫毫笔""剑胆琴心式行囊笔""三连环仿古式行囊笔"等精品笔,催发了中国毛笔行业古笔研究的热潮。
李小平展示自己新研发制作的李家笔样、复刻的“唐代缠纸笔”原型、仿“唐代缠纸笔”三支毛笔。刘力鑫 摄
图为李小平进行毛笔制作中的修笔工序,该工序是使用海藻为原料的植物胶固定笔形。刘力鑫 摄
图为李小平给徒弟展示掌桌工序。刘力鑫 摄
图为李小平毛笔制作间。刘力鑫 摄
图为李小平毛笔制作间。刘力鑫 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港毛笔企业主动"触网",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平台,先后建成文房四宝电商基地、抖音直播基地和O2O展示馆,销售模式由线下转向"互联网+"产业体系。目前,文港镇日均寄货量达15万单,毛笔及相关文房四宝商品占据全国80%以上市场份额。
图为制笔币过程中的卷芯工序。刘占昆 摄
图为文港镇制笔人正在现场展示毛笔制作技艺。刘占昆 摄
此外,文港镇还依托"二晏"文化、毛笔文化、乡愁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风情旅游小镇。先后建成毛笔文化博物馆、钢笔文化博物馆、周虎臣纪念馆、文港毛笔工艺传承馆、文化产业特色街区,努力唱响"游晏殊故里、观古村风韵、毛笔文化、赏名家字画、购精美文笔"笔文化旅游品牌。
图为文港镇手工印泥技艺。刘占昆 摄
图为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邓小勇 摄
图为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图片来源:进贤发布
图为中国毛笔文化之乡——文港镇。吴思瑜 摄
图为巨型毛笔雕塑。图片来源:进贤发布
图为文港毛笔。吴思瑜 摄
图为文港镇中心小学,孩子们正在挥毫书写。樊哲平 摄
诗酒入画,笔写春秋。在文港,一支笔穿越了千年时光,绘出一抹瑰丽的山河画卷。未来,无数的中华儿女又将凭借这一支支连接古今的文港毛笔,书写出怎样的精彩篇章?文笔之港,未来可期。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