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Deepseek时代的阅读与知识获取:读书媛与读书员的较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Deepseek时代的阅读与知识获取:读书媛与读书员的较量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03/13/61492514_1145828291.shtml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从经典的浪漫化阅读到效率导向的工业化阅读,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变。本文将探讨这两种阅读方式的特点、优劣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体现。

经典阅读:一杯香茗与读书媛的优雅表演

在社交媒体时代,经典阅读被赋予了某种浪漫的滤镜——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页上,桌上摆着一杯香茗,旁边是一盘随意却精致的小点心。木纹桌面上摆着《法律简史》精装本,骨瓷杯里的拿铁拉花完美得像莫奈的睡莲,阳光透过纱帘在她精心设计的书签上投下斑驳光影——这位古典主义行为艺术家显然深谙“知识的味道必须搭配焦糖玛奇朵”的真理。



读书媛们用柔和的光线和优美的角度,拍下她们正在“阅读”的照片,配上一段模棱两可却深沉的文字:“书是灵魂的栖息地。”然后发在小红书上,顺便对太空格物与行星法理学这样的硬核重工业选题表示一下不屑。她们强调阅读时的心境与情绪,追求的是一种诗意的体验。她们的经典阅读,往往指向的是《继往以为序章》或者《命若朝霜》这样优雅的法史名作。至于是否真的读完了?那重要吗?重要的是氛围感!

读书媛们精心呵护的“沉浸式阅读”,本质上和维多利亚时代淑女们展示羽毛扇没有区别——都是前技术时代的审美残余。然而,这种氛围感的背后却让人嗅到了一丝“装逼”的气息。读书媛们的阅读,更像是一场以学术为背景的社交表演。她们将经典阅读包装成一种身份标签,仿佛捧起一本书就能彰显自己的高雅与深度。实际上,经典的意义被稀释成了一个社交符号。其实,手捧纸质书的经典式阅读,就算是真阅读,面向自己内心,从学术工作角度的角度看,也不过是图个爽(桑本谦语言),而经典式阅读本身的核心缺陷:相比于工业化的大模型辅助阅读的知识汲取的低效性,却往往被忽略。

工业化阅读:读书员的效率与大模型的赋能

与读书媛的优雅表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读书员的技术化姿态。读书员的阅读方式不再是独自埋首于书本,而是融入工业化阅读的流程中,借助大模型这样的“超级助手”完成知识的高效获取。工业化阅读的核心在于效率,它通过技术手段将知识的采集、加工、提炼和输出分阶段完成,而大模型正是这一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我们像程序员对待代码库那样对待人类文明:全局检索、版本控制、模块化调用。这不是异化,而是进化。当脑科学证明人类工作记忆平均只能维持4个信息块时,凭什么要求今日学人像中世纪的抄经僧那样逐字苦修?

修道士正在抄写手稿

古代僧侣在烛光下抄经时,他们绝不会想到千年后,人类会把知识封印在酸处理木浆与植物染料构筑的圣殿里。书籍确实伟大,它让思想摆脱了肉体的脆弱性——直到我们发现自己被关进了另一种牢笼:纸质书。然而,工业化阅读的出现,尤其是大模型的赋能,正试图打开这座牢笼,让知识汲取变得更加自由和高效。

大模型如何实现“读厚”与“读薄”

少时治学,先生说需先将书读厚,而后再读薄,非经年累月不得为功。而今通过大语言模型(LLM)的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可瞬间而至。在“读厚”的阶段,大模型凭借其庞大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关联能力,可以速度将一本书与无数其他书籍、文章和研究建立联系,为读者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与多维度的解读。例如,当你阅读一本哲学经典时,大模型不仅可以补充书中涉及的历史背景,还能引入相关哲学流派的核心思想以及后续影响,甚至引用其他哲学家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方式,大模型将一本书的内涵变得更加立体,让你不仅理解书本内容本身,还能掌握它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而在“读薄”的阶段,大模型则以极高的效率将复杂的知识压缩为核心要点。它可以总结书中的关键思想、逻辑脉络与重要结论,甚至以清晰的结构图或条目形式呈现阅读结果,让读者快速掌握精华内容。这种能力不仅节省了时间,还提升了信息处理的效率,使得书籍的价值在短时间内得以最大化展现。

大模型的动态交互性更为工业化阅读注入了灵活性。如果你对某一段内容不理解,或者希望深入探讨某个观点,它可以像一位耐心的导师一样,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或展开讨论。这种实时互动的能力,让阅读不再是一种单向输入的过程,而变成了动态的知识对话。

通过这样的方式,读书员的工业化阅读不仅加速了知识的获取,还极大地提升了深度与广度的结合能力。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这种人机协作的阅读模式更像是一次知识生产的工业化革命。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不仅能够理解知识,更能够优化获取知识的方式。大模型的加入,让读书员能够以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式完成“读厚”与“读薄”,从而在信息时代中占据主动权。

阅读模式的历史与未来:知识获取的阶段性过客

无论是读书媛的经典阅读还是读书员的工业化阅读,这些方式都只是知识获取的一种阶段性模式。回顾人类知识史,阅读本身并非知识传承的唯一手段。在人类发明文字之前,知识是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播的。从祖先对火的使用,到狩猎技巧的传授,这些知识是通过经验和模仿代代相传的。而在未来,当人类进入硅基生命主导的时代,知识的获取与传递可能完全超越我们当前的理解范畴。

那些哀叹“深度阅读消亡”的人,应该去看看恒河猴如何通过脑电波接口学习微积分。当知识传递不再需要视网膜解码二维符号,当思维可以直接在数字云端碰撞融合,“阅读”这个动词终将成为人类学标本——就像我们不再用结绳记事,但依然赞叹古人的智慧。

未来的硅基生命可能不再需要我们所理解的“阅读”过程。或许,它们通过直接的数据上传实现知识的记忆、复制与更新,比如一台设备瞬间连接云端,完成了知识的整合和同步。知识可能不再是一种需要积累的过程,而是一种瞬间完成的“接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阅读,无论是读书媛的浪漫还是读书员的工业化效率,都只是知识获取历史中的一个短暂阶段。

结语

工业化阅读并非对经典阅读的否定,而是对其的技术化超越。经典阅读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仅是知识获取的过程,更是人类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方式。而大模型辅助的工业化阅读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知识之门,让我们能够以更高效、更全面的方式获取信息。加来道雄这样的技术乐观主义者指出:技术是人类的延伸,而不是对人类的取代。在经典阅读与工业化阅读的交织中,我们或许正在迎来一个知识获取的新时代,一个既有浪漫又充满效率的时代。

所以,下次当你捧起一本书时,不妨问问自己:你是读书媛,还是读书员?当然,很大概率你是一个读书媛,因为读书员早已忘却“捧起一本书”是什么感觉,就像读书媛也不知道“展卷”、“启帙”是什么意思一样。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