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三膜一袋”变废为宝,丰收与环保双赢
龙口:“三膜一袋”变废为宝,丰收与环保双赢
地膜、棚膜、反光膜和果袋等“三膜一袋”农业物资,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收益,但对环境保护也形成了巨大隐患。怎样破解这一矛盾,是各地广泛面临的难题。作为经济强市、农业大市的龙口,是怎么做的呢?
龙口是苹果、葡萄、蔬菜等农产品的重要产区,果树种植总面积22.7万亩,蔬菜耕地面积4.5万亩,播种面积6.4万亩。每年产生约1300吨废弃农膜和8000吨废弃果袋,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塑料废弃物难以降解,对土壤和水体易造成长期污染,同时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绿色发展。
近年来,龙口市在农业生态保护领域持续发力,针对“三膜一袋”污染问题,创新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通过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强化政企民联动、实施政策扶持以及加强宣传引导等多方面措施,全面提升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水平,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机制保障,提高整治成效
龙口市制定详尽的“三膜一袋”整治工作方案,从提前谋划、专项部署、因地制宜到双管齐下,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治理体系。
专项部署,压实工作推进责任。每年苹果采收初期,市政府便出台并下发整治通知,明确目标、任务与时间表,为全年工作奠定基础。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召集专项会议,对各镇街区进行工作部署,要求集中力量开展清理整治,并明确工作要求。
因地制宜,构建回收长效机制。各镇街区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清理回收办法,合理设置回收网点,配备人员和设施,充分调动村级和农户的积极性,确保工作长效开展。
双管齐下,确保回收治理成效。在回收过程中,采取集中清理与督导检查并重的方式,镇级政府委托村级组织收集反光膜,统一运送至市级回收场,农户也可自行运送。市回收场再将反光膜打包后运送至淄博进行再利用。每年12月中旬至次年4月,市级督导小组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督导检查,检查结果与奖罚挂钩,有力保障回收治理成效。
各方联动,共同参与整治
龙口市推行“政府+企业+农户”的联动模式,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整治行动。
政府发挥引导作用,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回收服务,农户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工作局面。自2016年起,龙口市财政出资在石良镇扶持建设反光膜回收处理场——龙口市绿色家园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并购置打包机、传送带等设备。2019年,在此基础上新建农用地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仓库。2024年,该公司对场地进行硬化扩建,升级回收设备,日打包加工能力从20吨提升至50吨。同时,在诸由观镇索家村建立第2个废弃农膜回收点,配备堆放场地和相关设备,进一步完善回收网络。
为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利用,龙口市与多家企业合作,如与龙口市盛达塑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回收处理协议,将废旧地膜等加工成塑料颗粒或薄膜,实现资源化再利用。
政策扶持,提升回收动力
为解决“三膜一袋”中部分废弃物回收利用价值低的问题,龙口市实施政企双补的扶持政策。对于地头收购价格较低的反光膜和地膜,镇级每回收并运送1斤,市财政和市供电公司各给予0.5元资金补助。这一政策有效提升农户开展废弃农膜清理回收的积极性,有力推动整治工作的开展。
广泛宣传,形成全民共识
在推进整治工作的同时,龙口市通过农村广播、宣传栏、微信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三膜一袋”的危害以及整治行动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群众的认识和参与度。通过建立健全政府推动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市场提供服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农膜污染防治水平,为农业生态绿色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龙口市的“三膜一袋”专项整治工作,不仅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探索出一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丰收与环保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