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向左,董明珠向右:企业家个人IP的利与弊
雷军向左,董明珠向右:企业家个人IP的利与弊
在当今商业世界,企业家个人IP的打造已成为一种趋势。从雷军到董明珠,从周鸿祎到罗永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通过社交媒体、直播等方式与公众互动,塑造个人品牌。然而,这种做法是否真的有利于企业发展?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几位企业家的案例,探讨创始人IP的利弊。
董明珠与雷军: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近期,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谈及年轻人对待悠闲生活方式的态度时,表示“可以辞职休闲,没有问题”,这一言论引发网友热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多次表示创业不是人干的活,需要钢铁般的意志。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对工作的态度上,也反映在他们对待员工的方式上。董明珠曾因一系列言论而引发争议,如“孟羽童只想用格力平台去当网红”、“钱不应该是大学生的梦想”等。相比之下,雷军则通过满屏笑脸的视频号形象,试图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
企业家为何热衷于打造个人IP?
从2020年亲自挂帅进军直播带货,董明珠越来越多地置身于公众视野中。这种转变无疑有外因驱动。自2020年12月的高点后,格力的股价就开始了漫长的“熊市”,近3年来一直在低位徘徊。
左图:百度股市通 右图:天风证券
同理,周鸿祎做IP的背后,360营收连续5年下滑,净利润连亏8个季度。而也只有在如今车企卷得昏天黑地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吉利的李书福学赛车、奇瑞董事长尹同跃邀请罗振宇一起试驾、长城汽车的魏建军甚至开了个直播栏目“魏建军的周末”……
而另外一边,雷军和罗永浩的成功,让企业看到创始人IP在流量转化上的可行性:原来,创始人的个人价值居然是可以直接转化成销量的。
创始人IP的双刃剑效应
创始人IP确实能为企业带来流量和关注度,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娃哈哈集团宗馥莉曾在节目中表示,她并不愿意将自己作为娃哈哈的形象代言人,“我希望用职业经理人去做公司管理,不希望公司创始人等于你的形象代言人,我觉得这样非常危险,一个公司还是应该有正常的运作方式。”
在宗馥莉看来,创始人IP始终具有周期性,营销推广需要专业人才,而不是某个时间节点、某个人,而当谈及创始人IP短期能帮企业省下很多广告费时,她直言:“这样会比较短视不是吗,要放长线。”
结语
在当今商业世界,创始人IP或许是企业短期内最有效的流量入口。但想让用户真正“共情”,在如何学习平等对话这门功课上,如今的创始人企业家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