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明矾”
跌宕起伏的“明矾”
素有“世界矾都”美誉的矾山位于浙南东海之滨,四周群山环抱,东高西低,是一个东西走向的葫芦形盆地,盛产明矾,明矾石矿储藏量、品位及产量均为全国之首、世界之最。
图1 矾山
相传,南宋末年,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难民秦福携家眷流落到矾山一带,偶然发现搭灶的石块被雨水淋透风化,变成泥沙细粒,还夹着许多锃光闪亮的透明小珠子。秦福好奇,放几粒到嘴里尝,味道酸涩,便随手把剩下的丢到身边的浊水洼里,小珠子溶化了,浊水却澄清了,秦福如获至宝, 给小珠子取名“清水珠”。离开矾山半路上,小儿子中暑了,肚子也痛,山间野地无处求医,万分焦急的秦福只能从路边坑沟里舀了一碗水,放进一些“清水珠”,澄清后让孩子喝下解渴,谁曾想肚子竟也不痛了。这一来,秦福就更加珍惜“清水珠”,认定它是一种仙丹妙药。
图2 明矾净水对比图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早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明矾。但主要作用不是治病,而是制备铝盐、发酵粉、油漆、鞣料、澄清剂、媒染剂、造纸、防水剂等,还用于食品添加剂。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有油条的制作记录,油条中加入纯碱、食盐和明矾,会使油条酥脆蓬松,口感更好;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黄河流域百姓利用明矾净水并运用到生活中的记载。
图3 油条炸制蓬松过程
明矾的良好膨化作用,使得一些不良商家嗅到商机,为提升食品口感增加销量,过量使用明矾,“毒包子”应运而生。原因在于铝离子被人体吸收后很难排除体外,会残留在人的大脑、骨骼、肝等处,微量的铝元素对人体影响不大,然而过量摄入会引发潜在的健康风险,如神经系统疾病、老年痴呆症及骨骼、肾脏受损等问题。
图4 被曝光的加过量明矾的泡打粉
因此,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中明确规定了硫酸铝钾(钾明矾)或硫酸铝铵(铵明矾)的使用范围。此外,国家卫计委等5部门联合发文规定,从2014年7月1日开始,馒头、发糕等面制品不得添加钾明矾和铵明矾。
图5 标准规定的明矾使用范围
从“清水珠”到“毒包子”,明矾的“名声”可谓一落千丈,然而明矾何错之有?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