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著作权侵权法律问题研究
短视频平台著作权侵权法律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产业的迅猛发展,短视频侵犯长视频著作权的现象频发。本文从短视频平台的基础概况、行业背景、著作权责任确认的实证考察、争点分析、责任判断路径以及生态治理建议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为解决短视频著作权问题提供了全面的法律指引。
短视频平台基础概况及行业背景
短视频平台作为互联网领域的新兴产物,具有许多区别于传统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鲜明特征。从定义来看,短视频是指视频长度以秒计数,主要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快速拍摄和美化编辑,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实时分享和无缝对接的一种新型视频形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5.2%。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推荐、榜单推荐、话题功能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精准、高效的传播效果。
短视频平台著作权责任确定的实证考察
课题组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等公开途径对短视频侵权相关的司法现状进行了检索与梳理,总结出短视频平台著作权责任确定的司法裁判思路及争议焦点。
- 案件总量:在1835件民事案由中,裁判最为集中的年份分别为2020年(452件)、2021年(397件)、2022年(474件)。
- 地域分布:北京市(816件)、广东省(355件)、上海市(149件)、浙江省(114件)、山东省(109件)占据裁判总数前五位。
- 案件类型:权利人主要以平台而非直接侵权用户作为起诉对象,其中涉侵权短视频所在平台以抖音为主。
- 争议焦点:主要集中于短视频平台的合集与话题功能设置、智能算法推荐涉侵权视频的行为性质、平台是否有能力采取过滤措施以及是否应当承担过滤义务等问题。
短视频平台著作权责任判断的争点分析
短视频平台上多发的侵权行为引发产业界和学界广泛关注。关于短视频平台著作权侵权责任问题尚无统一的判定标准,主要争议点包括:
- “直接”或“间接”侵权:直接侵权指行为人直接对他人实施侵害著作权的行为,而间接侵权则指行为人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引诱他人实施直接侵权行为。
- “技术中立”或“算法黑箱”:短视频平台是否承担主动审查的责任,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中立性”。技术中立观点认为平台不应承担过重的审查责任,而算法黑箱观点则认为平台应当承担更多审查责任。
- “避风港原则”或“红旗原则”:在短视频平台责任认定中存在适用困境,特别是在“通知—删除”规则和“红旗原则”的适用上。
短视频平台著作权责任判断的路径分析
明确短视频平台侵权责任的认定边界,厘清短视频平台责任承担的法律与法理依据,探析技术发展趋势下算法推荐之于平台责任的影响,具化相关概念与标准,由面及点,既有助于减少类案不同判现象,也有助于为解决短视频版权纠纷、规范平台管理、发展大众文化传播提供可预期的法律指引与保障。
短视频平台著作权生态治理的具体建议
课题组以激励文化传播、激发创新活力、助推数字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司法个案裁量、宏观立法完善及产业实务基础为结合点,就未来短视频平台著作权纠纷解决及短视频行业生态治理提出完善思路,以期在短视频平台发展、权利人保护、社会公众需求之间寻找一个多元利益的最佳平衡点。
- 短视频平台著作权责任界定的审裁建议
- 短视频平台著作权责任界定的立法建议
- 短视频平台著作权治理的实务建议
结语
短视频平台著作权侵权责任的认定,关系到著作权保护和侵权惩戒的适法性与合理性,体现着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上传者以及传播者之间的利益衡平与责任分配。在当前的技术背景下,短视频产业的发展对现有的著作权制度并未带来颠覆性影响,“避风港原则”仍是解决短视频著作权问题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