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蒙特梭利专家:从婴儿期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与自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蒙特梭利专家:从婴儿期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与自信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30840

孩子天生就有探索环境的冲动,因此,蒙特梭利主张,从婴儿时期开始,在没有立即危险的情况下,就应尽量允许孩子自由探索。顺应孩子内在的发展需求,能帮助他们建立起专注、独立与自信。

蒙特梭利幼儿园对许多现代家长而言并不陌生,实际上,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可以在家实践蒙特梭利教育理念。

蒙特梭利教育是一套通过客观、科学性的观察,了解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身心内在需求后,创造出回应孩子需求的完整教育方式。孩子的发展被分为四个阶段:0到6岁的幼儿期、6到12岁的儿童期、12到18岁的青春期,以及18到24岁的成熟期。

从事幼教超过20年、AMI国际蒙特梭利协会认证导师罗宝鸿强调,"在孩子0-6岁时期,从蒙特梭利核心理论出发,顺应儿童内在发展需求,能有效帮助孩子独立茁壮。"

出生开始两个月:奠定信任世界的基石

孩子从一出生就有身心发展需求,生命起始的8周,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重要共生期,彼此依赖生存互惠。妈妈和宝宝从生理链接,转化为心理链接。

罗宝鸿强调,"在孩子刚出生的这56天,如果能受到主要照顾者细心照顾,就会慢慢开始觉得,来到这个世界是被接纳的、是受欢迎的,对世界产生了第一个基本信任,有助于往后的性格和心理发展。"

孩子天生就有探索环境的冲动,因此,蒙特梭利主张,从婴儿时期开始,在没有立即危险的情况下,就应尽量允许孩子自由探索。

当孩子能自己爬行到餐桌、能用手推倒东西,会从中感受到,"原来我能运用身体影响世界,"通过经验不断积累,相信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通过身体力行努力,就能做到,建立起自信。

在这一连串探索过程中,也因为要集中注意力并反复尝试完成动作,会同时锻炼发展出意志力及专注力。

过去在幼儿园工作时期,罗宝鸿常遇到一些孩子无精打采,遇到事情就哭着说"我不行"、"我要爷爷奶奶",很可能是在更小的时候,被成人过度限制和保护,没有机会探索环境,各项动作发展机会也被剥夺了,没有自信面对任何挑战。

"0到1岁培养出对世界的信任,以及相信自己的能力,是人类性格发展最重要的心灵上的两支脚,"罗宝鸿强调,奠定这个基础后,随着孩子自主能力越多,就能更进一步探索世界,获得更多的独立与自信。

打造预备好的环境:让孩子尽情探索

蒙特梭利教育中很独特的两个关键之一,就是要建立"预备好的环境"。

"提供适合的环境,必须从孩子需求角度出发,而不是成人主观认为应该要给予什么,"罗宝鸿笑着说,以布置婴儿房为例,"很多爸爸妈妈把房间打造得很梦幻,但孩子并不需要,孩子需要的是和真实世界链接。"

孩子必须通过活动去适应环境,因此,家长应该提供孩子"预备好的环境",环境中的所有东西都是适合该年龄段孩子的敏感期(孩子成长过程中特定行为与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以及可以操作的成熟度,以回应孩子种种内在发展需求。

有些家长觉得婴儿爬来爬去、到处乱摸,会出危险,索性把孩子限制在婴儿床里,给些玩具打发无聊,"事实上,这样就麻烦了,"罗宝鸿提醒,"孩子发展要的不是玩具,需要的是适应环境。"

被限制在婴儿床栅栏里的孩子,虽然有照顾者提供认为孩子可以玩的玩具,但孩子没有东西可以探索,身心发展没有被回应,内心感到匮乏,产生越来越多哭闹。

0到3岁的孩子为了求生存,会有人类与生俱来想要探索、适应环境的内在冲动,当孩子充满好奇想探索时,因为家长怕脏、怕危险、怕弄坏而制止,很多事情"不能"、"不可以",孩子情绪就会越来越糟。

然而,因为家长不理解,常觉得自己已经无微不至用心照顾,孩子还是这么"坏",采取更强硬的方式压制,甚至开始体罚打骂,陷入恶性循环。

"很多时候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环境出现了问题,"罗宝鸿说,"环境符合孩子当下的发展阶段,当孩子内在发展需求被满足,身心发展平稳,情绪相对也会稳定。"

这都是环环相扣,提供孩子预备好的环境,给予孩子探索自由,就能帮助孩子发展动作、手眼协调,手部动作变得更加精细,同时发展意志力、专注力,培养出自主能力、自信心以及独立性。

模仿: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

"自由探索,绝对不等于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罗宝鸿厘清其中与放任的差别,"问题在于,没人示範给孩子看,东西应该怎样正确使用。"

当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就会照自己所认为的,东西抓起来就是甩、咬、敲、打、扔,接着又拿起另一样东西,重复相同动作,就家长来看,认为孩子"乱弄"就会加以制止。

因此,重点在于必须给孩子提供示范。

当孩子拿到遥控器,家长示范按下红色按钮电视就会开启,再按一下电视就会关闭,之后再把遥控器给孩子,往往会惊讶地发现,孩子会照着刚才的方式做,罗宝鸿解释,"孩子要适应环境,想做到成人能做到的事情,这是人类必然的内在潜能。"

在蒙特梭利教育中,经常可以看到1岁半的孩子,拿着小水壶装水浇花,或2岁孩子用小水壶自己倒水喝,喝完后把水杯放到水槽,甚至独立清洗好杯子。

"只要提供符合孩子成熟度的环境探索练习,孩子是能够独立照顾自己日常许多事情的,"罗宝鸿说道。

当一个3岁以下的孩子要完成这些日常,必须非常用心控制动作,过程中,会促进孩子发展专注力、意志力,以及身体的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且孩子内心更会因为自己能做到大人在做的事情,产生满足感以及成就感,成为面对未来种种挑战的自信。

成为预备好的家长:避免错误期待

要能提供预备好的环境,必须有"预备好的成人",也就是蒙特梭利另一项独特关键所在。

曾有家长向罗宝鸿抱怨,孩子每次收玩具,总是收一下就又开始玩,妈妈得不断提醒,甚至要发火,孩子才继续收,但往往收完之后又莫名大哭,让妈妈相当头痛。

追问之下,知道孩子年龄是2岁9个月,罗宝鸿解释,"孩子3岁以前,本来就需要成人陪同收拾,如果让孩子自己收拾,'玩玩具的冲动'会远比'收玩具的意志'强,当然一下又开始玩。"

如果家长错把对大孩子的期待放在小小孩身上,就很容易陷入认为孩子"讲不听"、"教不会",造成亲子间许多不必要的对立以及冲突。

要落实蒙特梭利:父母必须先安定内心

这些年,罗宝鸿发现很多时候,父母虽然知道怎么做,却做不到,"原来问题出在,家长自身有很多负面情绪,却不懂得如何调适。"

许多父母都有相同的教养困扰,不知道如何面对孩子情绪,最根本的问题是,成人自己往往都不知道如何调节情绪,经常只是逃避不理,自然也很难面对孩子情绪,靠不断说教、讨好安抚,往往没有成效,最后恼羞成怒。

面对孩子情绪、问题行为,蒙特梭利教育中,家长必须懂得通过观察,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不以成人角度误解孩子需要。

要能具体落实,罗宝鸿认为,父母内心必须先安定,学习整理自身情绪,"如果爸妈心烦意躁,看到孩子的,往往都只是自己负面主观诠释,就无法回应孩子真正需求。"

罗宝鸿也提醒,很多父母会陷入误区,不断质问为什么我看了这么多书都无效?为什么这些方法在我孩子身上无效?"这些都聚焦在问题本身的自责,只会陷在问题里打转,家长应该要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有有没有其他可能?才能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行动,继续前进。"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妈妈宝宝网站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