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脖子“咔咔”响是颈椎病吗?以下人群需要注意→
扭脖子“咔咔”响是颈椎病吗?以下人群需要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扭一下脖子便“咔咔响”的经历,有人觉得这种声音很“解压”,也有人担心这是“骨头坏了”的信号。那么,脖子为什么会响?这到底是健康的表现,还是身体的“报警信号”?
为什么会“咔咔响”?
气泡、韧带还是骨关节?
颈椎的功能单位由两个相邻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和钩锥关节构成,周围同时附着有肌肉以及韧带,颈椎的响声多与以上结构有关系。
- 关节腔内的气泡破裂
相邻颈椎之间充满了滑液,这种液体中溶解着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当我们快速扭转脖子时,关节腔内的压力发生变化,出现明显的“瞬间负压”现象,导致气体迅速逸出,形成类似“气泡破裂”的声音。气体的逸出对我们的健康并无影响,无需担心。
- 韧带或肌腱的弹性滑动
脖子周围的肌腱和韧带在做大幅度扭转或拉伸时,可能会“跨越”关节的凸起部位。类似一根绳子“跳”过障碍物的瞬间,肌腱或韧带的回弹可能发出“啪”的声音,尤其在肌肉疲劳或缺乏热身的情况下,这种“响声”更为明显。
- 颈椎小关节的摩擦或轻微错位复位
如果经常久坐、低头或坐姿不端正,可能会导致颈椎小关节的排列发生轻微错位。当你扭动脖子时,这些小关节可能复位,从而发出“咔咔”声,这种声响常常伴随着瞬间的“轻松感”。
这是颈椎病吗?
单纯在转动脖子时发出声响不一定是颈椎病,若发现双手疼痛、麻木、活动能力下降、上肢力量差、脚踩棉花感、下肢乏力、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等症状,则需要高度警惕与颈椎病相关,尽早就医。
生活中需要警惕的“异常信号”
除了以上症状外,如果“咔咔”响伴随以下几种情况,亦需要及时关注和就医:
- 响声伴随疼痛:如果响声伴随着疼痛、刺痛或僵硬,可能是肌肉拉伤、颈椎关节炎或椎间盘突出的表现。
- 颈部僵硬难以转动:如果脖子僵硬、无法自如转动,可能涉及颈椎小关节卡住或神经根受压,尤其在长时间不良姿势后更容易发生。
- 频繁且不受控制的“响”:如果即使不扭动脖子也能频繁听到“咔咔”声,可能涉及颈椎不稳定或关节退变。
现象 | 无害 | 有害 |
---|---|---|
咔咔作响 | 气泡破裂、韧带滑动,不痛 | 持续痛感,可能关节损伤 |
是否疼痛 | 不伴随疼痛,反而感到轻松 | 伴有疼痛、僵硬,需警惕 |
动作幅度 | 偶尔轻度扭动,无过大幅度 | 频繁用力“掰脖子”,可能导致韧带损伤 |
频率 | 偶尔发声,频率不高 | 经常性“响”,需关注颈椎健康 |
只是发出“咔咔响”,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随意扭脖子?
答案一定是不!有“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患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人群,千万不能随意扭脖子,可能会出现以下致命的危险:
- 大脑供血受阻:“三高”人群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或钙化,万一病灶发生在颈部血管,出现了动脉堵塞、血管狭窄,本身就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若再加上扭脖子这一动作,血管则会被压迫得更细更窄,加重大脑的供血不足,出现头晕、头痛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甚至造成脑损伤。
- 颈动脉斑块脱落:“三高”人士的血管里存在着粥样硬化,有斑块附着。万一扭动脖子时不慎让颈部血管里的斑块脱落,随着血流跑到脑血管里引起堵塞,会造成脑梗死!
- 脊髓压迫: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部脊髓时刻受到压迫。这种压迫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但若过多扭动脖子便可能导致压迫症状加重,出现麻木、走路不稳、脚踩棉花感甚至可能瘫痪。
如何科学保护颈椎?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咔咔”声,保护颈椎健康,建议大家养成以下好习惯:
- 避免久坐: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会导致颈椎压力增加,建议每隔40-50分钟起身活动。
- 不要频繁“掰脖子”:偶尔的轻度伸展可以,但用力“掰”脖子,可能使韧带松弛,导致关节不稳定。
- 注重睡眠姿势:使用高度合适的枕头,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枕头,保证颈部自然生理曲线。
- 颈部保暖:寒冷的环境会使颈部肌肉僵硬,尤其是冬天或空调房内,建议适当佩戴围巾或颈枕,保持温暖。
- 锻炼颈部肌肉:做一些简单的颈部拉伸和肌肉强化训练,如头部前倾后仰、左右侧转,改善颈部的灵活性和肌肉强度。
如果你经常感到颈部不适,不妨调整日常的坐姿、睡姿和运动习惯,并定期做一些简单的颈部肌肉拉伸,以保护颈椎健康。让我们一起呵护“头等大事”,远离“颈”上危机!
专家介绍
张顺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微创科主任
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广东汕尾人。美国西雅图Swedish医院、德国柏林Oberlinhaus骨科医院、奥地利Innsbruck大学附院访问学者。广东省杰出中青年医学人才,岭南名医录专家,梁德教授学术继承人,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学术继承人。
开展了经皮单通道脊柱内镜、经皮双通道脊柱内镜、经管道微创手术及显微镜辅助脊柱手术,填补了医院多项技术空白。多次获得医院优秀新技术奖及优秀传统中医药技术奖。
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保健康复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副会长等职务。
科研方向为脊柱退变性疾病及骨质疏松相关脊柱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国家专利16项。重视教学及青年人才培养,自2015年以来连续9年培养研究生获得优秀毕业生及优秀毕业论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曾获多项省部级教学比赛一等奖及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颈椎病、脊柱畸形、骨质疏松症等。临证中融会贯通中西医理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注重“阶梯治疗”,熟练运用中医中药、针灸、小针刀、微创手术、康复治疗等方法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出诊安排】周一下午(门诊6楼11号诊室),周四上午(门诊6楼7号诊室)
唐永超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教授、临床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疾病专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微创脊柱专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脊柱外科学分会脊柱微创学组成员。
曾进修于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学习脊柱畸形,并短期于四川华西医院脊柱外科、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学习,并曾于广东省中医院脊柱专科工作1年。
目前协助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研究生10名,并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讲课竞赛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课堂教学观摩比赛一等奖”。
科学研究一直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为方向,并取得多项成果。现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校级和院级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中文论文17篇,发表SCI论文9篇,先后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术年会(COA)做学术报告7次。
【擅长】以中西医结合辨证为特色,按照脊柱病分阶梯治疗的原则,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颈椎病、脊柱侧弯、骨折、感染及肿瘤等脊柱病,尤其擅长于微创治疗颈腰椎退变性疾病、骨质疏松相关脊柱病、脊柱畸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安排】周一上午(门诊楼6楼11诊室)周三下午(门诊楼6楼11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