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阳明《传习录》:尽心知性与格物的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阳明《传习录》:尽心知性与格物的智慧

引用
简书
1.
https://www.jianshu.com/p/37e7f3fd46b3?utm_campaign=maleskine&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seo_notes&utm_source=recommendation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传习录》是其核心著作之一。本文通过问答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传习录》中“尽心知性”和“格物”的概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尽心知性与生知安行

徐爱问:“为什么说‘尽心知性’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人才能做到?”

阳明先生回答:“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来源。尽心就是尽性。《中庸》说:‘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意味着心有未尽之处。‘知天’就像知州、知县的‘知’,是自己的本分。‘事天’则像儿子侍奉父亲、臣子侍奉君主,需要恭敬奉承,才能无失。这是圣贤的区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就是要教导学者一心向善,不因穷通夭寿而改变。只管修身以待命运,明白穷通寿夭自有天命,不必因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但已见天在眼前;‘俟命’则是未见面,在此等候。这是初学者立心的开始,有个困勉的意思。现在却颠倒了,所以学者无下手处。”

格物与心物关系

徐爱接着问:“我昨晚想,‘格物’的‘物’字,是不是就是‘事’字?都是从心上说的。”

阳明先生说:“对。身的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比如意在于事亲,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我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说‘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的功夫,只是一个诚意。诚意的功夫,只是一个格物。”

“物”的定义

阳明心学中的“物”与我们平常理解的“物”不同。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物”是物质,即“独立于意识而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而阳明心学中的“物”显然远远大于这个范畴。它是指知觉的一个范畴,有点抽象,不是说具体看到的沙发椅子这种具体的东西才是“物”。按照先生的解释,我们展开一下,给老父亲尽孝,尽孝这件事情,就是一个“物”;好好复习考公务员,考公务员这个事情,就是一个“物”,在公司尽职尽责,这个尽职尽责就是一个“物”。

“意之所在便是‘物’”,只要没有进入我的“意”,便皆不能称之为“物”,这一句一定要记住,这是阳明心学最基本的概念。如果“物”的定义没有记牢,后面的内容只会越看越糊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个世界没有进入“我”的“意”的时候,对我的意义世界而言,是没有意义的。自然也就不在“我”修行的范畴。“格物”就是首先不自欺,然后把“事”正其不正以归於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