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通过水、月两个意象赏析苏轼《赤壁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通过水、月两个意象赏析苏轼《赤壁赋》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14/18/58872459_1117181906.shtml

水与月是苏轼《赤壁赋》(指《前赤壁赋》)一文中两个很重要的意象,既是景,也融情,更寓含着哲思。所以赏析《赤壁赋》,重点赏析这两个意象。

在中国文化中,水、月是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的意象。在古人的诗文中有许多对它们的描述。如水,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的评述;还说'上善若水';孔子亦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诗经》中更是有《召南·江有汜》《邺风·泉水》等许多诗篇对水进行叙写……如月,屈原在《天问》中进行了一系列发问,去探寻月的本质;《史记·天官书》中有言:'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嫦娥奔月的故事已是传播了两千多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则将两者统一起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将景物、情感、哲思统合一起,成就了水、月在文化中的永恒意义。

《赤壁赋》中水、月两者的统合更加具体:

一是水、月作为景象而呈现,形成了和谐的美感

文中涉及的句子分别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是作者在赤壁泛舟的所见。江水平静,水光与天光相接,这是明月高悬,月光皎洁的效果。景象的呈现非常恬静、美好,为苏轼与客人的夜游渲染了宁静、安祥的氛围。若无水,月必孤寂;若无月,水则幽暗。正是两者相互成全,才造就了今夜宜人的情景。苏轼抓住这两个意象,寥寥几笔,就成我了高妙的境界。

二是水、月作为情感载体而出现,赋予主客奇妙的感受

文中涉及的句子分别有'诵明月之诗,歌窃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前两句以'诵明月之诗'写主客于江上的赏心乐事,可见心情之欢畅;中间两句描述游于江上之自由,可见身心之自在;后两句是作歌而唱,可见情趣之幽远。不管是水,还是月,都给同游的主客带来了极为轻松惬意的感受,他们有意将二者融合一起,获得了怡然,也成全了美感。

三是水月作为客人人生体验的参照对象,反映了人生短暂、个体渺小的消极体验

涉及的文句主要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说人生太过渺小,不过是浩浩大海中的一粟;生命终究太短暂,无法如长江之水般无穷无尽;希望如明月一般长存总是不可得的。这是常人很容易引起的生命悲哀。大自然中水月的无穷无尽、无终无止,一旦成为短短几十年的人生的比照,这种对比实在是太让人不甘了,那种'时不我与''年华易逝'的悲凉感,实在是不堪忍受。水、月带来的这种体验在古人的诗文中体现很多,苏轼就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醉江月'的诗句,反映出他被贬黄州前期苦闷的心态。所以,客人的体验是很具有普遍性的。

四是水月作为苏轼对人生进行积极思考的引子,体现出苏轼的达观

苏轼借水、月回应了客人的伤怀,对他进行劝慰,实际上这也是苏轼对自己的宽慰。我们都知道,这客人的发言其实是苏轼另一面思想的外化。苏轼被贬黄州,事事艰难,衷心不畅,《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中写下的,可见他的确有过一段非常苦闷的时光。但苏轼的厉害或者说苏轼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他很快从这种状态中超脱出来,通过对山水风物的体察,达到与大自然融会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虽然多了些独善其身的意味,却终究不受物累了。他在文中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通过江水虽流逝,却不曾流尽,月亮虽有圆缺,终究没有增减的客观事实申明天地万物虽变却也不变的道理,平衡了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同时他又强调天地万物不必强求,只享受能够拥有的东西:'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这又可以看出他不挂碍于外物,不贪不妄的豁达心态。也正是如此,他才能够以随缘自适的方式,从人生无常、苦难频多的困境中超脱,从清风明月中找到快乐,从山水自然中实现陶情。他对水、月的哲性思考,体现了阔大的心胸、洒脱的个性,也是宠辱皆忘、圆融自足的人格魅力的高度张扬。东波风流,在此虽不是全面的展示,却也是最有力的明证。我们纵是庸庸世人,也不妨向他学得一二。

由景生情,由情至理。水与月两个意象在《赤壁赋》完成了一场高贵的升华,而苏轼也借水与月展示了他独特的人生气度和睿智的哲学思考,于是成全了《赤壁赋》这一篇千古伟作,他们共同为中国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