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不锈钢全面介绍
双相不锈钢全面介绍
双相不锈钢是一种兼具奥氏体和铁素体优点的高性能不锈钢,自1927年发现双相组织以来,经过三代发展,已成为许多工业领域的重要材料。本文将全面介绍双相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组织结构、焊接性能以及应用局限性等多个方面。
双相不锈钢的发展历程
双相不锈钢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27年双相组织的发现。经过三代发展,双相不锈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第一代双相不锈钢:以AISI329钢为代表,含高铬、钼,耐局部腐蚀性能好,但含碳量较高(约0.1%)。这类不锈钢在焊接状态下存在局限性,焊缝的热影响区由于铁素体过多而韧性低,耐腐蚀性明显低于基体金属,仅用于非焊接状态下的特定应用。
第二代双相不锈钢:随着氩氧脱碳精炼工艺的发明,含氮的双相不锈钢应运而生。大多数属于超低碳型,并含有钼、铜或硅等提高耐蚀性的元素。代表牌号为SAF2205。
第三代双相不锈钢:也称为超级双相不锈钢,牌号有SAF2507、UR52N+、Zeron100等。这类钢的特点是含碳量低,含高钼和氮,铁素体含量40~45%,具有优良的耐孔蚀性能。
双相不锈钢的组织结构
在铁基固溶体组织中,铁素体相与奥氏体相约各占一半,但最少相的含量必须达到30%以上的钢称为双相不锈钢。这种组织结构使得双相不锈钢能够集中奥氏体和铁素体的优点,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两相的缺点。
奥氏体相: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但导热性能差,线膨胀系数大,焊接应力和变形都比较大。
铁素体相:导热性能和线膨胀系数都小于奥氏体不锈钢,并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耐氯离子应力腐蚀性能,但塑性较差,存在475℃脆化和δ相析出脆化以及高温晶粒粗化脆化现象。
性能最佳的双相不锈钢成分是铁素体的含量在60%-40%,奥氏体的含量在40%-60%之间。任何一种组织的大幅度减少都会造成双相钢的性能减弱。
双相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下表列出了部分奥氏体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的典型化学成分对比:
钢种 | C | Cr | Ni | Mo | N | PREN |
---|---|---|---|---|---|---|
308L | 0.03 | 20 | 10 | - | - | 20 |
316L | 0.03 | 18 | 12 | 2 | - | 25 |
2205 | 0.03 | 22 | 5 | 3 | 0.15 | 34 |
2507 | 0.03 | 25 | 7 | 4 | 0.25 | 42 |
双相不锈钢典型钢种的室温力学性能如下:
钢种 | 标准牌号 | σ0.2/MPa | σb/Mpa | δ5/% | AK/J |
---|---|---|---|---|---|
AISI304 | UNS S30400 | 210 | 515~690 | 45 | >300 |
AISI430 | UNS S43000 | 205 | 450 | 20 | - |
SAF2304 | UNS S32304 | 400 | 600~820 | 25 | 300 |
SAF2205 | UNS S31803 | 450 | 680~880 | 25 | 250 |
SAF2507 | UNS S32750 | 550 | 800~1000 | 25 | 230 |
双相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合金元素、晶粒度以及相比例等。双相不锈钢的屈服强度是奥氏体不锈钢的2~3倍,SAF2507钢的屈服强度比其他双相不锈钢的高原因在于氮元素的强化作用。而在奥氏体不锈钢的内部晶粒之间有更多的滑移面,所以它的延伸率明显高于双相不锈钢。
在双相钢中的主要合金元素Cr、Ni、Mo、N等对钢的各项性能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双相不锈钢的晶粒度对其屈服强度和韧性起重要作用。细小的晶粒使钢材具有较高的屈服强度和韧性。而晶粒度的增加也会引起脆性转变温度的升高,例如IN-744钢,当晶粒尺寸由2μm增加到25μm时,脆性转变温度大约由-130℃上升至-45℃,所以晶粒度的增加会降低钢材的低温冲击韧性。
双相不锈钢接头的耐腐蚀性能
双相不锈钢不仅有很好的力学性能,而且还具有十分优异的耐点蚀、耐应力腐蚀、耐腐蚀疲劳等性能。它的接头也有很好的耐点蚀和耐氯化物应力腐蚀开裂性能,晶间腐蚀性能也不低于母材,但抗H2S应力腐蚀开裂能力较差。接头耐蚀性最不良的地方是近缝区(HAZ),主要原因是近缝区析出第二相(铬的氮化物)形成了“贫铬”层所导致。
点蚀和缝隙腐蚀
双相不锈钢的抗点蚀和缝隙腐蚀能力主要由Cr、Mo和Ni元素含量决定,用来衡量这种抗腐蚀性能的指数就是PREN值(抗点蚀当量),PREN=Cr%+3.3Mo%+16N%。抗点蚀当量PREN的计算式定量地描述了Cr、Mo、N元素对它的影响。公式只考虑了Cr、Mo、N的作用,没有考虑组织的不均匀和析出相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固溶处理温度使两相分别具有相当的PREN值,才能使钢具有最佳的耐点蚀性能。
应力腐蚀
双相不锈钢的屈服强度比普通不锈钢高,所以产生应力腐蚀开裂(SCC)的临界应力值也高;钢中第二相的存在对裂纹的扩展起机械屏障作用,延长了裂纹的扩展期;在中性氯化物介质中,不锈钢多以点蚀为SCC的裂源,而双相不锈钢的成分和组织特点使点蚀不易形成,延长了点蚀的孕育期。所以抗双相不锈钢抗SCC能力很强。各种不锈钢和双相钢的SCC敏感性还与温度和氯化物的浓度有关,在较宽的氯离子浓度范围内SCC是否发生取决于温度。
耐腐蚀疲劳
腐蚀疲劳是由于腐蚀和循环应力的联合作用而引起的一种腐蚀形态,所受的应力大部分循环应力。当循环应力比较小而腐蚀介质较强时,腐蚀疲劳源往往产生于表面区的非金属夹杂上,这又是产生局部腐蚀的地方,而对于双相不锈钢尤其是高铬双相不锈钢来说,既具备了很高的抗局部腐蚀的能力又有很高的强度,所以双相不锈钢的抗腐蚀疲劳能力也很强。由于双相不锈钢既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又有很高的硬度,所以它的在磨损腐蚀性能也很好。经过实践许多例子证明双相不锈钢的耐晶间腐蚀、耐均匀腐蚀等方面都有很优异的性能。
双相不锈钢使用的局限性
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双相不锈钢的弱势如下:
- 应用的普遍性和多面性不如不锈钢,并且使用温度必须控制在-50℃~250℃。
- 塑性比奥氏体不锈钢低,冷、热加工工艺和成型性能稍差。
- 存在中温脆性区,需要严格控制热处理和焊接工艺制度,以避免有害相的出现,否则损害性能。
双相不锈钢的焊接
双相不锈钢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热裂倾向小,焊接时不需预热,焊后不需热处理,与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相比较,焊缝的热裂纹倾向低;与铁素体不锈钢焊接相比较,焊接接头焊后的状态的脆化程度低;而且焊接热影响区中(HAZ)单相铁素体相的粗化程度也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