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知识:浅析HDD和SSD的工作原理
硬盘知识:浅析HDD和SSD的工作原理
硬盘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存储设备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的整体运行速度。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硬盘:HDD(机械硬盘)和SSD(固态硬盘)。它们在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将从技术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两种硬盘的工作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优缺点。
HDD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认识机械硬盘的内部结构:
HDD机械硬盘主要由主轴马达、磁盘、磁头臂、磁头、永磁铁等组成。
- 机械硬盘的工作原理:
工作时,磁头会悬浮于磁盘面上方几纳米的距离。磁盘面上有很多的小格子,小格子内有很多的小磁粒。
- 读数据:磁粒极性,当磁粒极性朝下的时候记为0,磁粒极性朝上的时候记为1,这样磁头就可以通过识别磁盘磁粒的极性读取数据了。
- 写数据:而磁头也可以利用其变化的磁场改变磁盘磁粒的极性,这样就做到写入和改写磁盘数据了。
HDD的扇区和磁道的概念
为了能够精准定位数据所在磁盘面上的位置,磁盘本身又被划分了无数的扇区和磁道。
如何读取存放在磁盘的第五磁道的第七扇区上的数据:
- 磁头就会先摆动到第五磁道上空
- 等待第七扇区转过来。当第七扇区转到磁头下面的时候,才可以读取数据。这就是机械硬盘数据读取的原理。
因为机械硬盘是利用磁性极粒来存储数据的,所以机械硬盘通常又被称作磁盘。
SSD的内部结构组成
固态硬盘存储数据的基本单元叫浮栅晶体管,基本结构有:存储电子的浮栅层,控制极G、衬底P、源极D与漏极S。
SSD的数值表示方式
以QLC举例举例:浮栅层中的电子数量高于一定值计为0,低于一定值计为1。
SSD的数据写入、擦除
写入数据时,需要在控制极G施加一个高压,这样电子就可以穿过隧穿层,进入浮栅层,因为有绝缘层的存在,(就算去掉电压)电子不能再向前移动了,就被囚禁在了浮栅层。
擦除数据时,我们擦除固态硬盘上的数据其实就是在释放这些被困的电子,即在衬底上施加高压,这样电子被吸出来,信息也就被擦除了。
SSD的数据读取原理
擦读取时,当浮栅层中不存在电子时(数据=1),给控制级一个低压,由于电压低,电子只能被吸引到靠近隧穿层的位置,却无法穿过隧穿层,因而源极漏极可以导通,形成电流代表1。
当浮栅层中存在电子时(存储数据为0),我们还给控制极一个低压,由于浮栅层里面的电子对这些电子有排斥作用,所以电子无法被吸引到靠近隧穿层的位置,源极漏极不会导通,不会形成电流代表0。
SSD对比HDD的性能优势分析
- 为什么SSD的延迟比HDD低?
SSD内部的无数浮栅晶体管堆叠在一块就可以存储大量的0和1,它们就类似于图书馆当中的书架一样,存储着无限的0101数据。相对于机械硬盘,固态硬盘这种纯电子结构在存取速度方面的优势就非常突出。
在机械硬盘在读取数据之前,需要先摆动磁头臂到对应的磁道上方,再等待对应的扇区转过来。而固态硬盘全程都是电子交互,电子信号的速度要远超磁头臂和磁盘这种机械结构。
- SSD写穿的含义:
是因为在浮栅晶体管擦写的过程中,电子反复在隧穿层反复进出,导致隧穿层损坏,不能有效的阻拦电子,失去了隧穿层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