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体育设施在香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智慧体育设施在香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健康日益重视。然而,研究发现香港在学及在职青年运动量偏低,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负担挑战,推动全民运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智慧体育设施在香港的普及情况及其对全民运动的推动作用。
本港每年舉辦全民運動日,鼓勵市民恆常參與體育活動。
经历疫情洗礼,不少港人爱上运动,由踏单车、跑步到瑜伽,然而卫生署《2020-2022人口健康调查报告书》发现,约25%成年人体能活动时间不达标,而缺乏运动正是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过胖及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最新数据显示,香港人口持续老龄化,统计处推算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由2021年20.5%增至2046年36%,即由现时每5人中有1人是65岁及以上,增至每3人中有1人,届时公营医疗开支更形庞大。
料每年减少50亿医疗开支
教育大学健康与体育学系高级讲师及副主任雷雄德关注,市民长期缺乏运动引发的健康问题,势加重公营医疗负担。他引用欧洲及美国医学会文献指,推动全民运动,尤其是基层普及运动,每年可减少约2%至5%的医疗开支,保守估计可降低40至50亿元以上的本港医疗开支。
综观其他亚洲地区,部分已采用智慧体育设施以推展全民运动。其中内地早在2019年公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说明要利用崭新资讯科技,建设智能健身径及体育园。其后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亦明确提出要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
内地多市設立智慧跑道,可實時採集運動數據。
具体例子是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多地的智慧跑道,市民可实时获取温度及天气报告等数据,以及专业的跑步指示,连接后更可在手机或其他穿戴式装置上,获取跑步速度及休息时间等建议;南昌赣江市民公园的智慧跑道,能自动记录跑者的步数、速度;沈阳市的公园安装了智能太空漫步机、划船训练器等,能实时播放运动数据,并提供可视化的教学。
让市民接触多种运动增趣味
该类设施在香港尚未普及,参考康文署网站,目前仅深水埗及圆洲角体育馆的健身室有装设电子虚拟单车,并在各区分设具备体脂机的自我体质测试站。康文署称,将于2024至2025年度在维多利亚公园、海辉道海滨公园等4个游乐场,尝试引入智能健身设施,让市民存取个人运动数据等资讯,方便管理个人健康及增加运动乐趣,盼鼓励市民恒常运动。
有业界人士坦言,本港人口密度高,但土地和资源有限,难如内地般大规模兴建或扩建智慧公园,发展电子虚拟运动或是出路。他强调,虚拟运动更像游戏,但基于真实运动而设计,确保锻炼效果,市民可安全地尝试在香港较难接触的运动类别,例如滑雪、赛艇等,「低成本、低门槛,既是运动,也是娱乐,更容易增加市民的兴趣。」
GOFA运用動態識別系統,即時為用家提供個人化訓練。 GOFA及Bupa提供
本港初创公司GF Lab(GOFA)推出健身和体感游戏的应用程序,创办人及行政总裁钟继业指,前者透过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运用动态识别系统与3D姿态识别技术,即时为用家提供个性化训练;后者将运动乐趣融入日常生活,利用游戏和与亲朋互动的元素,提升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该公司亦与香港体适能总会合作,推出针对长者的体感游戏,并以香港地标作游戏背景;长者在荧幕前做指定动作,训练协调,加上竞赛元素,让运动增添趣味。
结合AI数据监测用家动态
另一初创公司ATTA Technologies研发了结合AI的「数据教练」,用于训练篮球、足球、跳绳和拳击等运动,获部分本地学校和健身室采用。
此外,由香港大学运动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的流动应用程序RoboCoach,通过镜头侦测12项体适能运动的动作,包括深蹲、开合跳、高抬腿等,利用AI分析使用者的骨架和肢体动作,配合教育局的体适能奖励计划,统计学生的体适能次数及表现。
以香港为起点的亚洲体育科技发展协会,亦将智慧体育推广至校园,以AI识别学生的运动动作,并将历史场景融入智能场景,一众本地学生更曾与内地温州市学生连线,进行「数字跳绳比赛」,以运动会友,同时学习中华文化。
另一业界人士提到,台湾和内地均有举办虚拟运动赛亊,本港亦可主动举办相关赛亊,让市民更有动力做运动。翻查资料,台湾桃園市政府今年舉辦單車、跑步和划艇的虛擬三項運動賽,供公眾免費報名參加,還設抽獎活動,不論成績,在預賽完賽次數越多,中獎機率越高,藉此鼓勵市民積極參與。
台灣今年首辦虛擬三項運動賽。
至于内地,上海虚拟体育公开赛包括虚拟单车、高尔夫、赛车、滑雪等项目,总奖金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主办单位接受传媒访问指,虚拟赛亊的參賽成本低、覆蓋面廣、賽季的時間長、互動方式豐富,盼以虛擬體育為傳統體育賦能,讓參加者建立運動習慣。
实际上,今届奥运赛会亦曾办线上全民马拉松比赛,让全球4万多名市民体验于巴黎街头跑步,而线上马拉松覆盖全球各时区,支援16种语言,成为另类体坛盛亊。
政府去年公布的《全港社区体质调查》发现,逾半市民体能活动量不足,当中66.3%的儿童和50.7%的青少年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建议,每星期平均每天进行60分钟或以上中度至高強度体能活动的体能活动水平。雷雄德相信,从儿童及青少年阶段建立健康运动概念,有助播下健康种子,助新一代培养运动习惯,长远减少患慢性病风险。
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其中一項研究是「太極健身跑」。 理大提供
院校研「太極健身跑」 調節速度「陰陽」狀態
有院校研究「太極健身跑」,以維持心率為目標,盼助市民建立跑步習慣。
理大体育科技研究院的「太极健身跑」研究计划,通过调节跑步的方式,由速度较慢、心率较低的「极阴」状态,平稳地提升至速度较快、心率较高的「极阳」状态,回归至「极阴」状态,让身体维持在舒服的目标心率。研究院院长张明教授也有「试跑」,他说,本身患有高血压,连100米都跑不了,以「太极跑」跑一年半后,现时可跑3至4公里,其后血压会短暫降低。
张指,研究院长远希望建立人体的大数据库,通过科技快速扫瞄得到人体特徵,提出潜在问题,再作后续处理。他续指,「运动处方」的概念在内地和外國已推行,通过运动而非服药解决健康问题,「所以我们在研究不同运动对人体的影响,正确做运动能否改進慢性疾病,以及找出适合作为处方的运动。」
虛擬運動賽能降低運動受傷風險,圖為本月舉行的虛擬跆拳道世界錦標賽。
體育科學位需求大 院校增課程注新血
早前联招出现36人争逐1体育康乐学科学位的情况,反映本地对体育相关学科学位的需求。有院校将加开体育科技课程,盼为本港注入新血,推动运动科技普及化。
本年度有17间院校开办39项体育运动相关课程,学友社学生辅导顾问吴宝城指,当中以教大的「运动科学及教练荣誉理学士」课程争持最激烈,联招改选后出现36人争一学位情况。他称,过去体育学科学位出路多是教师或教练,近年各院校增加工商管理、运动复康治疗及运动科学等项目,反映大专院校看到社会需要。
理大体育科技研究院院长张明坦言,本港体育相关学科学位受歡迎,但科技范畴的人才相對不足,該校明年將開辦體育科技與管理理學碩士學位,必修課程包括體育人工智能與數據分析,並在現有生物醫學工程學學位課程,增設體育科技的專修領域,盼為香港和国际体坛输送更多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