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首调」和「固定调」唱名法:历史渊源与使用场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首调」和「固定调」唱名法:历史渊源与使用场景

引用
1
来源
1.
https://nicechord.com/post/fixed-do-vs-movable-do/

导读:在音乐学习中,"首调"和"固定调"唱名法是两种常见的音高表示方法。本文将带你了解这两种唱名法的起源、发展及其使用场景,帮助你更好地掌握音乐理论知识。

不管你是不是学过音乐,我相信你一定都听过"Do Re Mi Fa Sol La Si"这七个可以用来自唱的音节;在台湾,我们把这七个音节叫做"唱名"。

不过,你有没有想过,"Do Re Mi Fa Sol La Si"这七个唱名是怎么来的?以及,你知道这套系统其实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使用方式吗?

Do Ut Re Mi的诞生:一个来自修道院的天才想法

故事要从十一世纪的意大利说起。当时有一个叫做桂多(Guido d’Arezzo)的传教士,桂多先生的工作之一是在教会里教大家唱圣诗;但是他发现大家都记不住音高、而且唱一唱就走音。于是他就想到一个很天才的办法:把每一个音高都取一个好记的名字!

至于要取什么名字呢?桂多先生随手找了一首拉丁文赞美诗《Ut Queant Laxis》,这首诗刚好每一句开头的音节都不一样,分别是Ut、Re、Mi、Fa、Sol 和 La,于是他就教大家把六个不同的音高,对应到这六个音节。就这样,最初的六个唱名就诞生了。

《Ut Queant Laxis》歌词

Ut queant laxīs(愿您的仆人们)

re sonāre fibrīs(能以放松的声带)

ra gestōrum(歌唱您奇妙的事迹)

fa mulī tuōrum,(我们这些仆人啊)

Sol ve pollūtī(请您洗滌我们)

la biī reātum,(我们嘴唇的罪过)

Sāncte Iohannēs.(圣约翰啊)

《Ut Queant Laxis》乐谱

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一开始只有设定六个音节呢?那是因为在十一世纪的时候,使用的音阶是一种叫做"六音音阶"(Hexachord)的系统,它的逻辑超奇怪(对现代人来说),相信我,你真的不会想要花时间搞懂1。总之,你只需要知道,当时常用的音阶系统的确只需要六个唱名就好。

"Si"和"Do"是怎么来的?

到了十七世纪,一个专门研究古音乐的学者多尼(Giovanni Battista Doni, 1595-1647),觉得应该要更新一下这个系统。当时的音乐已经在使用七音音阶了,那也应该要有七个唱名了嘛,那第七个音要唱什么呢?

多尼看了一下 600 年前那一首拉丁文赞美诗,赫然发现:"欸欸,这首歌不是还有第七句歌词吗?"于是他就把第七句歌词"S ancte I ohannes",取了"S"和"I"这两个字母,把第七个唱名叫做"si"。

不过这位多尼先生,除了创造了第七个唱名"si"之外,他还大力倡导把第一个唱名从"Ut"改成"Do"。他的"藉口"是:

  1. Do 比 Ut 好念。(OK,很合理,这个我们可以接受。)

  2. Do 是拉丁文"造物主"(Dominus)的第一个音节。(哇!唱个 Do Re Mi 还可以顺便歌颂造物主,这么方便!)

于是整个音乐圈还真被他说服开始用"Do"了!但是你知道他想要把"Ut"改成"Do"的真正原因吗?因为他姓"Doni"阿!说什么是歌颂造物主根本就是骗你的啦!

因为 Doni 的阴谋,第一个唱名音节变成"Do"了。

到这儿为止,我们现代(至少在台湾)习惯使用的 7 个唱名:Do Re Mi Fa Sol La Si,就这样子被定下来了。

固定调 vs. 首调:两种使用唱名的方式

定下了 Do Re Mi Fa Sol La Si 这七个音节之后,实际上要如何使用这七个音节,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分别是:

  • 固定调唱名法(Fixed-do solfège)

  • 首调唱名法(Movable-do solfège)

固定调唱名法:每个音高都有固定的名字

"固定调"唱名法是最直觉的唱法。

每个特定的音高都有它固定的唱名,钢琴上的 C 永远都叫"Do",D 永远都叫"Re",依此类推。不管你唱什么歌、用什么调、当下的和弦是什么,这些名字永远都不会改变。就像你的朋友小明,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永远都叫小明一样。

首调唱名法:Do 跟着调性走

"首调"唱名法(又称为"移动 Do"唱名法),就是永远"把大调音阶的第一个音唱成 Do"的唱名法。这个唱法是在 1812 年,由英国音乐教育家 Sarah Glover(1786-1867) 发明的。

英国音乐教育家 Sarah Glover

以《小星星》这首歌为例,不管你把这首歌升高或降低到什么调,它的旋律永远都是当下大调音阶的第"1、1、5、5、6、6、5"音,用首调唱名法来唱的话,就是永远都唱"Do Do Sol Sol La La Sol"。

《小星星》的第一句,用首调唱名法来唱的话,永远都唱"Do Do Sol Sol La La Sol"

有些人唱"Ti"又是怎么一回事?

除了发明首调唱名法之外,刚才提到的 Sarah Glover 也是为什么现在有些国家的唱名是唱成"Do Re Mi Fa Sol La Ti Do"的原因。

因为她很懒,觉得唱名的字母太多、写字很累,要是能一个音只用一个字母就太好了;而"Sol"和"Si"都是 S 开头,造成我们不能够只写首字母就好。于是她索性把"Si"改成了"Ti",这样唱名就可以被简略写成"d r m f s l t"了!

不过在台湾我们并没有太受 Sarah Glover 的影响。至少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从小到大在台湾的音乐班和音乐系,所有的人都是唱最传统的"Si"(或台湾口音的"Xi")。

当然,其他的国家或教育系统的习惯会不太一样,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一种就好了。

手势系统

在 Sarah Glover 之后大力推行首调唱名法的,还有另外一位英国教育家柯尔文(John Curwen, 1816-1880)。

John Curwen

他觉得首调唱名法比较能够让人感受"每一个音在当下那个调的角色"(这一点我是同意的);他甚至还想出了一个手势系统,让人能一边比手势,一边感受每一个音的"个性"。

我觉得这个"手势感觉系统"超级有趣,所以我一定要跟你分享一下。以下的图片,是从比手势的人左边看过去的样貌。

John Curwen 的"手势系统"

根据 John Curwen:

  • Do 是坚强坚定的音,比出拳头。

  • Re 是激励人心、充满希望的音,手掌向前。

  • Mi 是稳定或者冷静的音,所以手要比平平的。

  • Fa 是荒凉或是令人敬畏的音,手指向下。

  • Sol 是宏伟嘹亮的音,比出"手刀"。

  • La 是悲伤哭泣的音,手掌下垂。

  • Ti 是穿透性的或是敏感的音,手指指向上方。

你同意他讲的这些感觉吗?

在小调里,谁是"Do"?

刚才提到,首调唱名法是"把大调的第一个音唱成 Do"。那小调呢?这个问题在音乐圈一直也有不同的看法:

  • 有人觉得小调的第一个音应该要唱成"La",因为这样子音阶相互的关系就跟大调相同了,这个系统称为"La-based minor"。举例来说,一个 A 的自然小调音阶 A B C D E F G A,就会唱成 La Ti Do Re Mi Fa Sol La

  • 但是也有人认为小调的第一个音还是应该要唱成"Do",这就是"Do-based minor"。那么同样的 A 自然小调音阶就会唱成 Do Re Me Fa Sol Le Te Do。2

母音变化系统

然后除了直接唱 Do Re Mi Fa Sol La Si 这七个音节的系统之外,还有其他的系统是主张如果有升降记号的话要唱成别的母音,例如在 C 大调的半音阶 C C# D D# E Eb D Db C 要唱成 Do Di Re Ri Mi Me Re Ra Do

也太麻烦了吧?!

我个人是认为这个系统太麻烦了,制造了不必要的复杂性;我在台湾的音乐班和音乐系中,也没有遇到任何课程或实务应用,需要我们使用这样的母音变化系统。

"固定调"和"首调"到底哪一个比较好?

我用"找路"的比喻跟你说明好了。想象你要告诉朋友一家很好吃的冰淇淋店在哪里:

  • 🗺️ 用"首调"的方式说 :"从捷运中山站 2 号出口出来,直走到一个大的十字路口,对面你会看到玉山银行,然后右转走两分钟就到冰淇淋店了。"

  • 📍 用"固定调"的方式说 :"冰淇淋店在 25°03'01.3"N 121°31'19.5"E。"

看着以上的例子,一般人应该会觉得用首调简单得多了吧?没错,在一般日常的情况下,相对位置的导航方式(首调)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容易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在流行音乐圈、业余合唱团和幼儿音乐教育中,首调唱名法非常受欢迎。

但是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一个平行宇宙,捷运中山站和玉山银行每隔三秒钟就会突然换一个位置。在这种时候,用地标来找路(首调)的方式就完全崩溃了,反而是精确的绝对座标定位(固定调)成了唯一可用的方式。

这个比喻说明了为什么在现代音乐中"固定调"唱法非常重要。在近代的艺术音乐、各种游戏、电影配乐、爵士音乐、电子音乐,都常常会有调性不明确、转调非常频繁、非功能和声、大小调以外的其他调式,或甚至根本就没有调性的情况。在这种"地标不断移动"或"根本就没有地标"的音乐环境中,把思维局限在大小调音阶的首调唱名法,是完全无法应付的。

使用固定调会破坏相対音感?

有些人会说,使用固定调唱法的人会"无法培养相対音感",这完全是沒有根据的说法。

就像一个人不会因为能够使用 GPS 座标,就无法再靠地标来指路;同理,台湾的音乐班和音乐系学生,虽然从小就使用固定调为主来训练,但也沒有人会因为这样就无法使用首调唱法,更不会有任何丧失相対音感的问题。

反而,固定调唱法的其中一个好处正是可以训练"绝对音感"。因为在固定调中,一个特定的音高,永远就是对应到特定的唱名;从小就长期使用固定调唱法的人,他的大脑就更容易建立长期的音高记忆力,也就是所谓的"绝对音感"。

所以我该学哪一种?

答案很简单:两种都要会!

对专业音乐人来说,能流利地使用固定调唱法是必要的功课。在现代音乐中,不论是非常复杂的转调、各种特殊的调式、非功能和声,还是完全无调性的段落都很常见。你需要使用固定调唱法,才能应付这些变化多端的音乐环境。

不过,首调唱法也同样重要。在流行音乐演出、业余合唱团排练,或是儿童音乐教学等场合,首调唱法常常能让音乐沟通更加直觉、有效。

小孩子才做选择,身為专业音乐人不只两种都要会,而且都要非常熟練才行!如果你有任何一种还不是很熟練的话,不要偷懶,把它练熟就對了!

延伸阅读

喜欢这样的音乐教学文章吗?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和影片对你有帮助,希望你可以藉由购买我的《鋼琴技巧急診室》和《即興幼幼班》課程、《古典加料站》伴奏音樂、實體書、大包裝、加入頻道會員,或至少在社群媒體分享這篇文章,以實際行動來幫助好和弦的持續運作。謝謝你!

不想錯過好和弦的最新作品和教學的話,請用 RSS(那是什麼?)訂閱好和弦,或是與好和弦透過 E-mail 保持聯絡。想要建議文章或影片主題的話,也歡迎直接寫信到 wiwikuan@fastmail.com


  1. 除非你是正在准备西洋音乐史期末考的音乐系学生。 ↩︎

  2. 唱 Me、Le、Te 而非 Mi、La、Ti 是因为小调的三、六、七音比大调的低半音,导致有些系统认为应该改变母音作为与大调音阶的区分。 ↩︎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