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的两大赢家:一个中国,另一个为何是日本?
朝鲜战争的两大赢家:一个中国,另一个为何是日本?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持续了三年的朝鲜战争终于落下帷幕。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是毫无疑问的赢家,而朝韩两国和美国都是输家。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隐藏的"赢家"往往被人们忽略了,那就是日本。
说中国是赢家,自然是因为此战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安全,将朝鲜从亡国边缘拉了回来,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对而言,美国自然是输家。
而朝鲜和韩国自然也是输家,这场战争之所以会爆发,就是因为他们都想消灭对方,重新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
结果双方谁的目的都没有实现,朝鲜半岛依然处于分裂状态。不仅如此,朝鲜战争的战场基本都在朝鲜半岛。
三年的战争几乎将整个朝鲜半岛打成了一片废墟,青壮年劳动力也损失惨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而除了中、美、朝、韩外,其实还有一个没有参战的"赢家"被忽略了,这就是日本。为什么日本没有参战,却被算成赢家呢?这就要从日本战后的状况说起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按照盟军在《波茨坦公告》中对日本的处置方案,日本原本是应该被中、苏、美、英四国分区占领的,苏联还曾试图将北海道岛划入自己的领土。
日本这个曾经的列强此时已经陷入了彻底的崩溃状态,失去了最后一丝体面。
虽然最后四国分区占领的方案被美国单独占领取代,而苏联也在美国的压力下放弃了对北海道岛的索取。
但战后日本的地位依然十分尴尬,这个曾经试图挑战美国的强权此时已经算不上一个正常国家,沦落到连埃塞俄比亚都不如的地步。
此时日本政府的地位也很尴尬,因为战后日本的政权运行一直实行的是特殊的"双轨制",也就是日本政府和驻日盟军司令部同时进行统治的状态。
但实际上,战后日本政府的权力极小,只能实行"间接统治",而实权则掌握在麦克阿瑟领导的驻日盟军司令部手中。
简单来说就是日本政府只能决定小事,大事由麦克阿瑟决定,再交给日本政府去具体执行,日本政府基本处于美国占领军的监视之下。
此时麦克阿瑟在日本的地位实际上超过了日本天皇,也超过了日本首相,掌握着日本的生杀大权,因此也被戏称为"五星天皇"——因为麦克阿瑟是美国的五星上将。
麦克阿瑟还在日本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日本政府根本不敢违背其命令,只能照单全收。
天皇虽然还保留了国家元首的地位,但其特权被极大削减,个人崇拜也被基本废除。
麦克阿瑟要求昭和天皇发布《人间宣言》,昭和天皇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神,而是人,天皇诏书的神圣性也受到沉重打击。
虽然麦克阿瑟的改革没有触及到日本封建制度的核心,但也改变了日本的权力结构,尤其是使得美国牢牢控制住了日本的政权运行。
这是政治上的,此时日本的军事也是虚弱到了极点。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吃尽了日军的苦头,深深体会到了全副武装的日本人有多么难缠。
从瓜岛战役到贝里琉岛战役,从硫磺岛战役到冲绳岛战役,日军的顽固和疯狂超乎了美军的想象,也给他们造成了巨大损失。
因此在日本投降后,美国再也不想给日本留任何武装了。美军占领日本后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武器收缴运动,日本的所有军队和警察都被缴械,民间的武器也被通通没收。
此时美国的目标是将日本改造为一个彻底中立的非军事化国家,让日本不再有一丝一毫武装反抗的可能。
日军被完全解散,以严格按照美国要求组建起来的"自卫队"取而代之。战后初期的自卫队还远不像现在这样拥有这么多武器装备,美军实际上成为了日本的国防力量,而日本自卫队此时不过是保安团和警察的混合体。
再说经济上的,二战时日本几乎将所有可用的资源都投入到了战争之中,这种疯狂的代价就是战后日本陷入了彻底的崩溃。
战后日本经济状况持续恶化,虽然表面上经济在不断增长,但物价增长的速度要高得多。
1946年日本物价相比前一年上涨了3倍,1947年相比1946年又上涨了4倍。大多数日本人常年活在饥饿之中,部分人甚至活活饿死。
有人可能要问,那日本经济都成这样了,美国占领军不管吗?确实不管,他们只管为美国干活的日本人。
因为美国此时的重心在欧洲,此时美苏争霸愈演愈烈,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大力援助西欧,致力于和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
美国总统杜鲁门也在演讲中宣称欧洲才是美国真正的朋友,日本自然就被放在一边了。
综上所述,战后日本便是这样一个政治混乱,军事虚弱,经济崩溃的国家。如果不是朝鲜战争爆发,可能日本的命运将完全不同。那么,朝鲜战争爆发对日本有什么影响呢?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的位置对美国而言陡然重要起来。因为日本成为了距离韩国最近,最方便支援朝鲜战场的大本营。
日本和韩国之间只隔一个对马海峡,物资运输成本较低,因此承担起了"联合国军"的主要运输工作。
日本就这样成为了"联合国军"的大后方,后来由于志愿军加入战争,美国感到再要速胜已经不可能,便又将更多援军和士兵家属都运到了日本,为持久作战作准备。
这些美国人的收入自然比日本人高得多,他们就成为了日本重要的消费群体。
并且这些人的消费也只是小头,朝鲜战争还让日本迎来了自己真正的大客户——"联合国军"。
各国在日本购买了大量物资并输送到前线,极大刺激了日本经济。朝鲜战争期间,日本的绝大多数工业品都卖给了"联合国军"。
而日本70%的电力,80%的煤炭和90%的交通运量都被"联合国军"占据,这给日本带来了一笔巨大的收入。
有人可能要问,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美国干嘛不用自己的东西,非要买日本的呢?这些东西美国自己也完全能生产呀。很简单,日本离得近。
美国买这些东西主要是为了送给朝鲜战场上的美军的,此时距离朝鲜战场最近的就三个国家:中国、苏联和日本。
中国和苏联当然不可能为美军运送物资,那就只有日本了。美国在日本购买物资并运到朝鲜半岛。
总比从自己国内万里迢迢运到朝鲜半岛要方便得多,成本也低得多,日本就这样吃到了朝鲜战争的"红利"。
这还仅仅是经济上的红利,朝鲜战争还让日本的政治和军事发生了巨大变化。
此前的日本政治和军事受到美国的全面控制,但朝鲜战争让美国感到自己有必要放松日本脖子上的枷锁了。
他们认为,此前对日本的去军事化改造做得太过了,导致朝鲜战争期间日本竟然都组织不起一支武装力量。
如果朝鲜战争期间日本也能派出一支成建制的军队参战,说不定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朝鲜战局。
而朝鲜战争的结果更让美国感到了日本这个"东亚桥头堡"的重要性:如果失去了日本,美国在东亚的势力基本上就彻底瓦解了。
因此他们逐渐转变了对日本武装力量的态度,实际上逐步扩大了日本自卫队的权限,以巩固其在东亚的势力范围。
再说政治方面,日本战后的国家定位是很尴尬的。要知道1945年9月日本签订的仅仅是投降书,还不是正式的和约,因此直到朝鲜战争前,日本实际上还是一个被占领国家,其政权的合法性也很低。
但朝鲜战争改变了这一切,美国选择帮助日本右翼当局巩固政权,以换取其全面倒向自己。
1951年9月,就在朝鲜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美国单方面召开了旧金山和会,拉上一众西方国家自行和日本签订和约,确定了日本的地位。
日本随后成为联合国的第80个会员国。中国和苏联并不承认这一和约,但该和约还是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因此,要说战后日本当局最应该感谢的,其实不是美国,而是金日成和斯大林。如果没有朝鲜战争,美国就不知道要把日本改造成什么样了。
朝鲜半岛的一场战争能对并未参战的日本造成如此影响,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