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涨知识:《静夜思》里的千年误解,你真的懂李白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涨知识:《静夜思》里的千年误解,你真的懂李白吗?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3/23/85033340_1147476409.shtml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每天都在接收新知识,但很多时候,对于一些经典的理解却停留在表面,甚至存在严重的误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首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静夜思》,看看你是否真的懂李白。

静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几乎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它平淡自然,意象真切,读起来朗朗上口,声韵铿锵。然而,正是这样一首简单的诗,却隐藏着两处被误解千年的秘密。

首先,我们来说说“床前”的“床”。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把这里的“床”理解为“寝卧之床”,即我们睡觉用的床。但实际上,这里的“床”指的是“井栏”“井垣”。是的,你没听错,就是井边的围栏。这个解释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据可依的。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的意思。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因为井水是生活的重要来源,它滋养了这片土地,也滋养了这里的人们。所以,对于古人来说,井边就是家的象征。你可能会说,这只是一家之言,凭什么让我们相信?好,那我们就来看看古人的其他诗句。李白在《长千行》中写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难道这里的“床”也是指睡觉用的床吗?难道小朋友会骑着竹子绕“睡床”玩耍吗?显然不是。这里的“床”同样指的是井栏。

再来看其他诗人的诗句。李商隐在《富平侯》中有:“不惜金弹飞林外,更筑银床在井头。”杜甫也有诗句:“露井冻银床。”这些诗句中,“床”与“井”都紧密相连,清楚地表明这些“床”即为井栏。所以,如果我们把古人的“床”都理解成睡床的话,那就很容易闹笑话了。而这样的误解,也让我们对这首诗的意境产生了偏差。其实,李白是在井边赏月,而不是在床上赏月。他望着井栏前的明月光,心中涌起的思乡之情才更加浓烈。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疑是地上霜”的“疑”。很多人把这里的“疑”理解为“怀疑”,把这句诗释为“怀疑地上有霜”。但实际上,这里的“疑”是比拟、比喻之词,应该解释为“好像”“仿佛”才恰当。李白用“疑”字,是巧妙地运用了“比”的手法,将井栏前的月色比作地上铺满一层洁白的霜。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轮明月洒在井栏前的银白色光芒,仿佛能感受到那层薄薄的、如同霜一样的月光。

我们再来看看李白其他诗句中的“疑”。在《望庐山瀑布》中,他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疑”同样是“好像”“仿佛”的意思。瀑布从高处直落而下,好像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这样的比喻,让我们对瀑布的壮观景象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同样,宋代陆游在《游山西村》中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的“疑”也是“好像”的意思。在山路曲折、水流迂回的地方,好像已经无路可走了,但突然之间,眼前又出现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村庄。

舟中望月诗

庾信〔南北朝〕

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

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

灰飞重晕阙,蓂落独轮斜。

庾信《舟中望月诗》中有:“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意思是:当空明月光,疑是山有雪;岸边皎亮白,不关是沙澈。这个“疑”字,亦作“好像”解释。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唐代〕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到:“李白有佳句,往往似阴铿(kēng)。”李白崇仰阴铿(南朝文学家,字子坚,官至陈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长于五言诗,声律上已接近唐律诗,为杜甫所称赞。),也推崇庾信(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生于湖北江陵。中国南北朝后期官员、文学家,南梁中书令庾肩吾之子。 )。

春日忆李白

杜甫〔唐代〕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写到:“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其中的“庾开府”即指庾信,很明显,在《静夜思》里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取法于庾信所吟的“山明疑有雪”。所以,当我们再次读到“疑是地上霜”时,就应该理解为“井栏前的月色,好像地上铺满一层洁白的霜”。这样的解释,才更符合李白的原意,也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这首诗的意境之美。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李白为什么会选择井边作为思乡的场景呢?李白一生漂泊不定,四处游历。而井边,作为家的象征,自然就成了他思乡之情的寄托之处。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月明星稀的夜晚,26岁的李白,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想起了远方的家乡和亲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化作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