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追忆近代名校长:梅贻琦与竺可桢的通才教育观一样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追忆近代名校长:梅贻琦与竺可桢的通才教育观一样吗?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a/779983576_608848/?pvid=000115_3w_a

今天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逝世62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大学校长,梅贻琦与竺可桢不仅年龄相近,而且人生经历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都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境界。


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左)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1936年至194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右)(图片:“浙大文科”微信公众号)

一、相似的教育背景与文化传承

梅贻琦与竺可桢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他们都是在清末民初接受教育的一代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梅贻琦早年就读于南开中学,后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竺可桢则毕业于之江大学,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尽管他们分别在美国学习物理和气象学,但都保留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二、共同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梅贻琦与竺可桢在教育理念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主张通才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性。梅贻琦提出了著名的“通才教育”理念,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通识”,即“通才”,而不是“专才”。他主张学生应该广泛涉猎各个学科领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对后来的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竺可桢同样重视通才教育,他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通识”,即“通才”,而不是“专才”。他主张学生应该广泛涉猎各个学科领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念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对后来的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不同的教育实践与特色

尽管梅贻琦与竺可桢在教育理念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他们又各有特色。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推行“教授治校”制度,强调学术自由和教授的主导地位。他主张“吾从众”,即校长应该尊重教授的意见,让教授在学术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一制度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对后来的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竺可桢在浙江大学推行“求是”校训,强调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他主张学生应该具备科学精神,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未知领域。这一理念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对后来的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结语

梅贻琦与竺可桢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两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缅怀这两位教育家,不仅要学习他们的教育理念,更要传承他们的教育精神,为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