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福建这些“龙抬头”习俗你get了吗?
二月二,福建这些“龙抬头”习俗你get了吗?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福建,除了广为流传的“剃龙头”习俗外,各地还保留着许多独特而有趣的庆祝方式。让我们一起领略福建各地二月二的特色习俗,感受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
打狮
线狮表演(图片来源:东南网)
在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有“打狮”习俗,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乔装动物的杂技节目,被誉为“中华一绝”。每年农历“二月二”,霍童都会举办灯会,而线狮表演是灯会上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
百壶宴
保苗祭(图片来源:福建日报)
龙岩长汀的“二月二”保苗祭,人们称之为“百壶宴”,这是闽西人民表达感情最淳朴的方式。在每年春天的播种季节,这里的人们都会举行隆重的活动,以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富足安康。
吃咸粥
吃咸粥,这是福州地区的特色民俗。旧时福州物资匮乏,百姓只有在春节前办置年货时才能采购一番,等到了二月初二,节俭的福州人会将正月剩下的食品混在一起,加上糯米煮成粥一起吃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月二”煮咸粥的习俗,象征着节俭与团圆的美德。
吃米烧粿
米烧粿(图片来源:闽南网)
米烧粿,这是祭拜灶君的必备供品。米烧粿是漳州龙海石码的传统小吃,外观似月牙。外为用米浆制作的粿皮,内包有红萝卜、高丽菜、笋、豆腐等馅料。还可根据个人喜好,在食用时添加番茄酱或甜辣酱,软糯香甜,老少皆宜。
造秧船
“二月二,造秧船。”秧船形似脸盆,是闽南地区插秧的必备工具,用来运载小秧苗。二月初二,许多农户开始造秧船(修秧船),制作、修缮劳动工具,准备春耕。不过,秧船已逐渐被塑料脸盆取代。
拜土地公
厦门民俗专家介绍,许多“龙抬头”的习俗都与土地、耕作有着密切联系。清朝道光年间的《厦门志》记载:“(二月)初二日,街市乡村为各土地神祝寿。”在闽南民俗中,每逢农历初二和十六称为“牙”,是祭拜土地公的日子。
给猫煮饭
在闽南,家中有猫的农户,需要给猫洗澡,为它煮上一顿“美餐”,碰碰它的鼻子,告诉它:“我们要种庄稼,你也要尽到职责,保护好田地,不要让庄稼被老鼠啃食。”这一习俗也与人们祈盼好收成有关。
抢豆腐丸
抢豆腐丸(图片来源:海峡都市报 马俊杰)
在莆田龙桥泗华村,有一个特色的民俗活动“抢豆腐丸”。每年农历“二月二”的前一天,村民们都要集中到一起用豆腐和蔬菜制作豆腐丸子,随后进行“抢豆腐丸”民俗活动,抢豆腐丸主要是为供奉溪安祖社内吉祥庙相的神仙,其实是人们祈求新的一年团圆平安,红红火火。
会亲节
会亲节系列活动织裙带。 (图片来源:东南网)
二月二,是畲族传统的“会亲节”,迁至各地的畲族人民,会在这一天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回故地会亲谒祖。每到这天,宁德多地畲村都将举办会亲节活动,现场有婚嫁表演、畲族民俗展示、畲歌对唱、畲族提线木偶等诸多表演。
(东南网综合自福建日报、闽南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