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é)
拉康: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é)
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é)概念,源自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在拉康的理论体系中,这一对概念被重新解释和扩展,用以探讨语言、无意识和主体性的关系。拉康理论中对能指和所指的讨论,是其理论架构中极为核心的部分,特别是其对语言的功能和结构的分析。
能指与所指的基本概念
索绪尔将语言符号分为两个互补的部分:能指和所指。能指是指词语的物理形式,如声音的模式;所指则是能指引发的心理概念,即词语所代表的意义。例如,在词语“苹果”中,“苹果”的发音是能指,它所指向的圆形、可以食用的果实的概念则是所指。
拉康对能指和所指的重新诠释
拉康接受索绪尔的划分,但他对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进行了重要的重新解释。在拉康看来,能指不仅仅是语言的声音形式,它还包括了语言在无意识中的作用,能指具有构造主体性的功能。拉康认为,能指之间的链式关系比能指与其所指的关系更为重要,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的语言学理解,即主要关注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固定对应关系。
这段话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拉康认为在语言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能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比单个词与它所代表的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要。这种看法认为,语言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由词汇直接对应其代表的对象产生的,而是词汇在语言系统中与其他词汇的相互关系中生成的。
在传统语言学中,尤其是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中,每一个符号(词汇)都被看作是由一个“能指”(例如词语的声音形式)和一个“所指”(该词语所指向的概念或对象)组成。这种观点认为每个词汇和它所指向的意义之间有一种固定的、直接的关联。
而拉康则认为,这种直接关联的观点忽视了语言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在他看来,语言的意义主要通过词汇之间的关系来构建,而不仅仅是通过词汇与其所指对象的直接对应。这意味着在实际使用语言时,词汇的意义会因为其在不同语境中与其他词汇的关系而发生变化。
举个栗子:
在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词汇之间的巧妙排列和对比,创造出超越单个词汇直接所指意义的深层次意义。在下面这句诗中:
“绿是春的底色,悠悠的风,一切都不说话。”
这里的“绿”和“春”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悠悠的风”和“一切都不说话”这些词汇之间的关系,共同构建了一种超越直接描述的深层意境。在这里,“绿”不仅仅是春天的颜色,它成为了春天氛围的象征,与“悠悠的风”共同唤起了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感受。这种感受并非单凭“绿”或“春”就能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这些词汇在句子中的相互作用和文本的整体语境来实现的。
比如徐志摩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里,“轻轻的”不仅描述了动作的方式,也表达了一种无声的、温柔的离别的情感。这些词汇之间的关系增强了诗句的情感深度和哲理性。
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会有用语含有深层次的意义,这些意义依赖于文化背景和语境。例如,“你水平真高”,这里的“水平”和“高”字面意义指技能水平高,但在特定语境下,可能也包含了对对方能力的赞许或轻微讽刺,具体意义取决于说话的语气和场合。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语音中,能指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它们共同构建了丰富和多层次的意义,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影响力。这些例子突显了拉康理论中能指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语言使用中的体现。
能指的主体化功能
拉康强调能指在主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婴儿通过语言的介入进入象征秩序,成为语言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构造和塑造主体内在世界的机制。主体的欲望、思想和身份,都是通过能指的介入和重组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与其原始欲望之间产生了间隙,拉康称之为“欲望的缺口”。
滑脱与象征的不完全性
拉康提出,“能指指向另一能指”,意味着能指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意义的生成过程。这种关系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能指的意义依赖于其在能指链中的位置。因此,在拉康看来,所指永远无法被完全捕捉,总是处于滑动之中,这就是他所说的“所指的滑脱”。
拉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象征秩序(语言和文化的结构)本质上是不完全的。由于所指的滑脱,意义永远无法被完全确定,总是有剩余和缺失。这导致了人类经验的基本不确定性和主体的根本焦虑。主体试图通过语言来定位自己和他人,但由于所指的不断滑脱,这种努力永远是部分的、未完成的。
所指的滑脱是指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词语所指向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容易发生变化和偏移。这意味着即使是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和使用者之间,其所表达的意义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意义的生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无法达到完全精确和确定的状态。
想象一个日常场景,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我很忙。”这个简单的声明可能在说话者的心中表示他们目前沉浸于工作中,希望不被打扰。然而,听者可能会解读这句话为说话者不想与他们交流或是在避开某种社交活动。这里,原本的意图(所指)在传达过程中发生了滑脱,导致了意义的变化和可能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