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零碳园区起飞!其产业链重构将催生六大核心机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零碳园区起飞!其产业链重构将催生六大核心机遇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finance.sina.com.cn/esg/2025-02-27/doc-inemxmai6452979.shtml

零碳园区已经成为各地政府新的必争之地,既是情势使然,也是破局绿色转型的必然选项。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零碳园区",到各地政府纷纷将其纳入工作计划,2025年零碳园区将迎来建设高潮。

从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零碳园区”,随后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国家部委都纷纷明确支持推动零碳园区的建设,无疑,2025年零碳园区将迎来“建设潮”。

而自从中央层面提出后,在今年全国各省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21个省份都将零碳园区建设放入了2025年的工作任务中。

即便是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及的省份,大多数此前也已经有大量低碳、近零碳、零碳等同类概念的园区开始在推进落地,全国各地也已经有不少地方层面出台了推动建设零碳园区的省级政策和已经实际在推动落地中的零碳园区。

根据统计全国各地的零碳(含近零碳)园区的试点或建设项目就已经至少达143个。

此外,自去年国家层面关于绿色转型的一系列指导文件出台后,绿色低碳发展、绿色转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等关于绿色发展的核心字眼也纷纷出现在绝大多数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

尽管有些省份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明确提出零碳园区,但都基本提到了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低碳化改造、清洁生产等,明确推动园区整体绿色发展,中央层面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系统部署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中都有所体现。

大多数省份在中央首提“零碳园区”就已开始布局试点零碳(近零碳)园区,中央的加持将加速助推各地的建设高潮,同时,国家层面的零碳园区标准和实施指南或许应该也会在年内出来。

地方上比如云南省在落实双碳行动上就以零碳园区建设为抓手,在2024年4月发布了首批5个零碳园区的建设名单;同月,江苏省发改委和市监局联合印发了《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5月,安徽省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安徽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试行)》等。

中央当前为何选中零碳园区作为当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

一是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工业园、产业园和创业园等制造产业为核心聚集的园区未来将转向“零碳园区”,“零碳园区”更像是一个框,国家级、省级、中外合作各类经济开发区、转型/改革示范区等也可以装进“零碳园区”的概念里;类似城市写字楼、城市中心的商务聚集区、医疗综合主体、教育综合主体等城市商务与生活基础设施类单一大型主体或聚集区也可以往里装,一样可以作为一个“零碳园区”来进行建设或升级改造。

二是从零碳园区的概念来看,尽管国家层面的官方定义还未出来,但我们可以从上文所述的四个地方层面的官方定义来作出相对统一的初步定义,实际内涵定义其实差不了多少,只是用词表述的不同,具体国际级和地方级的核心区别还是在评价标准上。

零碳园区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指不产生碳排放,核心是在划定的具体边界(地理空间、产品边界、组织边界或管理边界)范围内一定周期内(一般按年核算)达到碳中和的状态,即将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和温室气体的人为移除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最终实现净零排放。实际是在新建园区或者改建、扩建园区从整体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中系统性融入“绿色低碳”、“碳中和”的理念,在最终零碳园区边界范围内实现碳排放总量与吸收或移除自我平衡的状态。

核心可以从零碳园区能源结构环节,具体的制造生产环节,物流、建筑、交通等基础设施环节,废弃物等资源循环环节以及整体制度与运营管理环节来看,这五大环节基本组成了零碳园区的生态闭环,再严谨点的话,还应该加上零碳园区的建设环节,在各个环节中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碳交易等多种手段,实现周期(年)内碳排放总量与吸收或移除的平衡。

在实际的操作时是有不低的难度的,但如此一看也可以发现,零碳园区的建设一并带动的是整个清洁能源与绿色低碳产业链的发展,比如,从能源结构来看,零碳园区大量采用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就是一条从源头的深度脱碳路径;从基础设施来看,可以大量融入绿色建筑、零碳建筑,加大物流与交通领域的电气化等;从废弃物等资源循环来看,可以提高废弃物等资源产业链后端产品的高附加值和高效再利用。

再如,从碳交易市场来看,零碳园区作为一个整体一样可以参与到CCER市场中,将CCER交易的碳抵消机制也作为实现园区零碳的其中一个路径。

而且零碳工厂与零碳园区的建设速度应该会很快,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4年3月,我国累计在国家层面创建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7%;累计认定绿色工业园区37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05家、绿色产品近3.5万个。现有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等绿色概念下的项目或产品融合“碳中和”理念与相关标准再往上改造升级就是零碳了。

三是跳出“园区”这一字眼来看,随着零碳园区受到国家层面的加持,2025年零碳概念下的零碳站点(如零碳收费站、零碳服务区)、零碳走廊、零碳街道、零碳生态园、零碳度假区等各行各业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零碳生态体”。

因此,中央推动零碳园区加速落地掀起的也是一系列“零碳生态体”的建设序幕以及“绿色低碳+”产业转型的全面铺开,不能局限在一个零碳园区的建设,要看到其发展关联带动的双碳视角下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

零碳园区大爆发,暗藏谁的机遇?

首先,零碳园区涉及能源结构转型,比如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这些都是直接的受益领域。然后是绿色建筑和节能改造,包括建材、设计、施工企业。接着是碳管理和数字化服务,比如碳排放监测、碳交易平台等,这些技术和服务提供商会有机会。交通电气化也是重点,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相关企业会受益。此外,绿色金融和ESG投资也是推动零碳园区发展的关键,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会有新的业务增长点。最后,政策支持和产业链整合带来的综合服务商机会。

一、‌能源供给侧革新‌
・光伏风电设备商(组件、逆变器、风机)
・新型储能企业(锂电、钠电、氢储能系统集成)
・智能微电网运营商(虚拟电厂、需求侧响应技术)

二、‌建筑与工业降碳‌
・绿色建材生产商(光伏玻璃、低碳水泥)
・节能改造服务商(余热回收、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近零能耗建筑方案提供商(BIPV、地源热泵)

三、‌碳管理数字化‌
・碳排放监测设备商(智能电表、气体传感器)
・碳资产开发机构(CCER项目开发、碳足迹认证)
・数字孪生平台(园区级碳管理SaaS系统)

四、‌交通电气化转型‌
・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营商(光储充一体化电站)
・新能源重卡/工程机械制造商(园区内部运输电动化)
・氢能应用企业(氢燃料电池叉车、冷链物流)

五、‌绿色金融创新‌
・碳金融产品设计机构(碳配额质押、碳保险)
・ESG投资机构(园区绿色债券承销)
・碳账户服务商(企业碳账户系统搭建)

六、‌产业协同新生态‌
・综合能源服务商(冷热电三联供系统集成)
・循环经济运营商(固废资源化、污水能源化)
・碳中和服务平台(技术+资本+数据整合商)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自2021年开始着手“零碳系列团体标准”开展工作,其中《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吸引了近百位零碳建设专家的参与,此项标准对于规范零碳园区评价行为、推动零碳园区建设与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升园区竞争力以及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碳中和专委会将结合实际需求,持续为相关方提供创新落地服务。

零碳园区案例云南省首批5个零碳园区之一楚雄高新区(云甸片区)

驱车进入楚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甸片区),连片的屋顶光伏板在蓝天下熠熠闪光。园区已完成1300kW屋顶光伏组件安装,220kV苍岭变电站建成供电,新建110kV园北变输变电工程完成调试,2025年,片区加快统筹推进既有厂房、公租房、行政管理办公用房等改造加装屋顶光伏,推进新建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一体化,不断挖掘光伏绿色能源潜力。

日前,云甸片区举行零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仪式,包括污水处理厂等在内的4个项目动工兴建。楚雄高新区园区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作为零碳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在能源和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方面都更为严苛,将通过风光能源供给和中水处理回用等最终实现园区“碳中和”。在此之前,园区的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已竣工投用,为园区交通建筑绿化协同降碳水平提升打下了基础。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出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在绿色转型方面,“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首次被提出。云南的探索走在前面——去年,楚雄高新区(云甸片区)成为云南省首批5个零碳园区之一,先行先试打造零碳园区全国样板。零碳园区由“碳中和”定义基础上演变而来,要求园区运营过程中物理边界内企业直接排放、企业外购使用电力和热力间接排放、生产经营产生其他排放的所有碳排量全部中和,实现净零排放。零碳园区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战场,更是云南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更清洁、更高效、更具竞争力产业图景的重要平台。

长达98米、重达27吨的风机叶片摆放在远景楚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一期项目的露天货场上,这是目前国内陆地风机叶片最长、发电性能更新优化的产品。2022年11月,远景能源(楚雄)智能风机叶片制造工厂建设项目正式在云甸片区开工,2023年6月第一支叶片生产下线,至今已累计生产风机叶片766支,可供约130万千瓦陆上风电使用,每年可生产绿电约31.2亿度,减少碳排放167万吨。不仅在云南落子生产线,作为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企业,远景还与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府、楚雄高新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楚雄高新区零碳园区项目。“目前,由远景负责的园区能碳管理平台一期搭建正在加快推进,未来将成为园区能碳管理的智慧大脑,实现园区现有企业能耗、碳排放在线监管,推动园区管理智能化转型。”远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由远景推进的云甸零碳园区一期1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绿电约2.5亿度。在云甸片区的零碳能源系统中,未来将在云甸园区周边50公里范围内,开发建设100万千瓦风光新能源电站,建设储能电站,打造“源网荷储”区域新型电力系统,风电、光伏和储能所发电量的60%与云甸园区用电负荷进行匹配,剩余40%发电量采取“在电力生产过多时出售给电网,需要时从电网取回”的合作模式,构建“绿电直供+绿电交易”多能互补的全绿电供给体系。

“用绿色能源优势助力打造低碳零碳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园区,云南拥有突出优势。”楚雄高新区零碳园区负责人表示,零碳园区建设目前没有成熟的国际标准,国内也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和可复制借鉴的建设模式,云甸片区在探索实践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成长挑战”,例如技术成本高,储能等关键技术尚未完全市场化,初期投资压力大;园区产业链协同不足,园区内企业低碳转型步伐不一,上下游碳足迹管理难度高等。下一步,云甸片区将在零碳能源系统、推进能碳管理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绿色制造业、推广绿色低碳节能技术方面继续下功夫,完成“双碳”目标下的园区转型实践。

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去年以来,我省以零碳园区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已启动10个省级零碳园区建设,还将扩大省级零碳园区数量。列入首批零碳园区建设名单的安宁产业园区(新能源电池片区)、曲靖经开区、玉溪高新区、楚雄高新区(云甸片区)、祥云经开区均深挖优势资源,加快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绿色能源多能互补路径探索,不断夯实碳排放管理能力基础,提升交通建筑绿化协同降碳水平,全省零碳园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来源:云南省发展改革委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

(转自: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