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详解:八个动作的关键要点与科学原理
八段锦详解:八个动作的关键要点与科学原理
八段锦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传统健身方法,以其简单易学、效果显著而广受欢迎。它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调和气血、舒展筋骨。本文将详细讲解八段锦每个动作的关键要点,并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八段锦有很多版本,动作的繁简程度相差很大,最简单的是国家体育总局的版本,基本没有太多余的动作,但也因此被一些人诟病为少了精髓,跟广播体操接近了。而那些道家版本的看起来动作复杂、更加飘逸,就被大为推崇。
国家体育总局版八段锦
八式的动作要害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
1、双手向上时要尽量贴近身体,有助于提高手臂和肩部的柔韧性。
2、上举时要举到不能举为止,尽量拉升手腕、手臂、肩部、脊椎,甚至臀部。
3、双臂上举时要尽量紧贴耳部,能按摩耳部倒是其次,关键是这样能保证手臂伸直。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1、马步时两脚尽量分开,体质好的可以尽量坐低(膝部垂直落点不要超过脚尖)。
2、拉弓时上身保持正直,不要扭动,头部尽量扭到极限。
3、拉弓时身体打开,不刻意挺胸,后面有个夹脊的动作。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1、一手上举,另一手下压,要尽量拉伸。
2、不只是拉伸手臂、手腕、肩部,还要拉伸躯干,将上身展开。
3、这一式跟第一式的关键都是活动胸腔和腹腔,但区别是一半拉伸一半挤压。
第四式:五劳七伤向后瞧
1、这个动作的关键是“拧”,头部尽量向后拧,同时两臂拧动,后面要有夹脊的动作。
2、头部转动时,眼睛尽量向后看,这也是为了保证要转到位。
3、为了缓解腰酸,在这个动作中加上了转腰,就是第三个“拧”,让脊椎转动。
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1、马步要求跟第二式一样,体质好者可大开步,转腰的强度更大。
2、除了上身带动腰部转动,还要有臀部扭动的动作,这才是真正的“摆尾”。
3、头部不能只是跟着上身转动,还要有额外的扭动,才能更好地锻炼颈椎。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1、两手上举时上身要跟着向上展开,尽量拉伸。
2、向后反穿双手时位置可尽量向上,贴着腋下反穿,然后一路紧贴后部,相当于从上往下按摩一遍(对应足太阳膀胱经)。
3、向下弯腰时要先直背弯,弯到一定程度后再向下折,这样既不伤腰又容易做到手摸地。
4、起身时用手臂带动,不要用腰部的蛮力,可以减轻腰部压力。
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1、出拳要适度用力,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能软绵绵的。
2、攒拳时手指尽量打开,手腕充分转动,然后要用力握拳。
3、这一式关键是用暗劲,出拳时感觉在推巨石,收拳时把巨石拉回。
4、不用太刻意地睁大眼睛,怒目指的是集中精力跟这块巨石较劲。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1、双脚尽量掂高,身体尽量向上,感觉用头顶去触碰高处的屋顶。
2、下落时先落一半,停顿一下,再落地,可以起到缓冲作用。
3、可全程咬紧牙关、舌顶上腭,避免伤到舌头,又可加强固肾效果。
4、双手的手背放在腰部肾俞穴部位,穿软的布底鞋,保证“颠”的效果。
锻炼三焦才是根本
八段锦的八个动作有一个主线,就是对胸腔、腹腔的运动。很多人误以为八段锦主要是四肢的锻炼,所以才会将其当成广播体操,其实是不得要领。只有体会到胸腔、腹腔的运动,才能真正释放出八段锦的锻炼效果。
中医将人体躯干内部分成五脏六腑,他们都集中在胸腔、腹腔内,对应西医中的器官,六腑中的三焦有些特殊,指的是这些器官之间的空腔,分成上中下三部分,也可以认为三焦就是胸腔、腹腔从上往下的三个区域。由于在体内,我们平时很难关注到五脏六腑,也没有太多感受,更不会去锻炼他们。
八段锦就是通过四肢的运动,带动五脏六腑的运动,进而活气血、通经络,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只是满足于四肢运动,那就是很浅的层次了。
第一、三、六、八这四式都是上下运动三焦,第二、四、五、七这四式则是横向运动三焦,所谓的运动三焦包括拉伸、挤压、转动。很多人意识到呼吸重要,但只理解到了调息、与发力配合,还有的关注点到了意守丹田或足三里、经脉导引。在八段锦中的呼吸,更重要的是配合动作加强对三焦的锻炼,因为呼吸可以直接挤压五脏六腑,这样就达到了内外作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