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曹操《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雁生活在遥远的塞北,那是荒凉无人的地方。举翅飞行万余里,飞行栖息都是结伴而行。冬天在南方饱食稻谷,春日一到又再飞回北方。田中有一种草叫转蓬,总是随风远飞四处飘扬。从此永远离开自己的根,万年难相会各在天一方。可怜那远征的士兵,怎么能回到故乡!战马从不解下鞍,铠甲也不离身旁。人渐渐地步入老年,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故乡?神龙藏在深潭中,猛虎行步在高山冈。狐狸死后头朝向自己的窟穴,故乡又怎么能遗忘!
注释
塞北:边塞以北地区,指极北之地。
无人乡:荒凉没有人烟的地方。
行止:行动和停止。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故根:原来的根。
戎马:战马。
不解鞍:不卸下马鞍。
铠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服,用金属片制成。
傍:身边。
冉冉:渐渐。
神龙:传说中的龙。
猛兽:勇猛的野兽。
狐死归首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公元208年(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连,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旧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这首诗是曹操按旧题写成的,表达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
赏析
这首诗分为四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接下来四句为第二层,写转蓬辞根寄寓自己和征夫的身世飘零之叹息。再接着六句为第三层,写自己有感于大业未竟,任重道远而老之将至。最后四句为第四层,写龙、虎、狐的不离故地,不忘窟穴,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这首诗通过多种意象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故乡的思念。
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