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冷藏的FA-XX,还能保住军事霸主地位吗?
美国冷藏的FA-XX,还能保住军事霸主地位吗?
在2025财年的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预算草案中,美国海军下一代舰载战斗机FA-XX的预算从年初提出的4.5亿美元骤减到5382.8万美元,锐减了近90%,相比上一财年的15.3亿美元更是减少了近97%。这一刀基本上就意味着FA-XX被冷藏了,毕竟这点经费差不多就够维持FA-XX办公室的运转。
美国海军早在2012年就向工业界发布FA-XX项目的信息征询书(RFI),它的项目备选方案分析(AoA)也在2019年就完成了。长期以来,该项目进展始终高度保密,这可以理解,但直接冷藏还是大出人们的意料。
波音2013年的FA-XX概念图
在冷战结束时,美国海军正处在下一代战术飞机研制的当口。当时美军一度想同时推进替换F-14的NATF和替换A-6的ATA两个项目。当时美军有过将F-22改型为变后掠翼的作为NATF的设想,ATA则已经研制成功采用无尾飞翼布局的A-12原型机,但最终两者都下马了,选择了与经典型F-18貌合神离的F-18E实现了对两种飞机一石二鸟的替换。
很多人对F-18E不屑,因为这不符合人们对美国战斗机“应该”具有碾压级性能的期望。但F-18E是非常符合时代和美国海军具体需要的战斗机。
F-18E由于基本气动布局没有大变,气动设计上的不定性很低,试飞中出现的高机动飞行“翼尖下垂”的问题也很快被解决了。F-18E最终成为近几十年美国作战飞机研发历史上少有的按时按质按价完成的模范项目。
F-18E的能量机动性并不突出,但瞬时机动性优秀。加上海军向来注重武器系统和视距外空战能力,在训练水平更高的海军飞行员手里,F-18E在具有不错的舰队防空能力的同时,对地攻击也不错。虽然在《壮志凌云2》里用F-18E打击伊朗的理由有点扯,但在实战的话,F-18E作为一个多面手,确实是不错的选择。毕竟F-35C至今未能达到足够令人放心执行任务的能力。
虽然F-18E的航程和速度均不及F-14,但这只在针对“逆火”式那样的超音速轰炸机时是个问题。虽然F-18E的AIM-120射程不及F-14的AIM-54,但胜在实战中的多目标交战能力更强。
事实上,不但在F-18E设计和部署的时代,战斗机性能达到甚至超过F-14并无必要。甚至直到现在,只要不要求正面突破中国空中防线,F-18E的性能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够用的。
F-18E
F-35C一直是“抱来的孩子”,在美国海军的地位尴尬。作为美国海军唯一的隐身战斗机,F-35C在打击能力上不及ATA,在舰队防空方面远远不及NATF,甚至不及F-18E。F-35C在对付中国之外的任何对手时有点“能力过度”,而在对付中国时则有太大的能力缺口。
但对于意在击败中国的美国海军来说,规划中的FA-XX都未必够用,因为谁都不知道什么样的飞机才是真够用。毕竟中国的空间ISR和反舰弹道导弹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航母交战模式,并让海岸线1500-2500公里以内的海域都成了美国航母的危险区。
在新时代,用舰载战斗机与弹道导弹拼射程/航程、打击灵活性、平台抗打击性是愚蠢的,就像在机枪时代琢磨更加厉害的刺刀一样愚蠢。但舰载战斗机的作用很广泛,就像精锐步兵到现在都是泛用性最强的部队一样。
海军传统上就反对强攻死守。航母是浮动的机场,最大的优势就是能跑。航母有“剑不够长就上前一步”的优势,更有“敌人的剑太长就退后一步”的好处。机动是舰队的生命力之所在。即使在航母舰载空中力量打击强敌陆地力量时,也是在机动中避实就虚,撕开敌人的防线,利用薄弱之处发动打击。
但唯一的问题是,如果对方航母追上来时,航母之间的决战终将难以避免。
中国“福建”号代表的新一代航母和新一代舰载空中力量对美国的海上霸权是巨大的威胁。“福建”号在短短三个月里密集进行了三次海试,说明了中国对“福建”号设计和建造的高度信心,实际建造质量符合预期。
歼-15T在技术上和F-18E没有代差,但身大力不亏,中国迅速提高的电子和武器系统技术使得歼-15T成为F-18E的劲敌,对F-35C也不吃亏。
网传歼-15T资料图
与此同时,歼-35也在路上,上舰部署只是时间问题。歼-35是与F-35C同级但不同质的隐身战斗机,更是以制空为主的战斗机。歼-35在研发过程中吸收了F-35的教训,避开了一些设计陷阱。当然,歼-35最后怎么样,现在人们只能猜测,但对美国海军已经是黑云压城了。
这时候,美国还需要考虑到中国航母还得到空间ISR、反舰弹道导弹、核潜艇、055、岸基作战飞机的全维度支援,对孤军深入的美国航母具有可观的主场优势。
面对解放军整体实力的崛起,美国航母可能临战而退,即使驻足一战,美国航母也是专注于航母之间的决战,而不是“保卫台湾”。对于指望美国航母保驾的台湾,这不是好消息,但这是现实。
本文原文来自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