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一个成语背后的历史与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一个成语背后的历史与智慧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04/20/84153998_1146019637.shtml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一句流传千古的成语,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智慧。本文将从成语的出处、历史典故到现实启示,为您全面解读这八个字背后的故事与哲理。

成语出处

首先,何为“成语”?歌曲《生僻字》的最后一句歌词“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其实很好地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成语”就是在人们日常说话演变而来的,其具有言简意赅、意味深长、雅俗共赏、流传范围广、代代相传的特点,因此才能被大众接受。

其次,“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出自何处?其实是出自《左传·桓公十年》。

初,虞叔有玉〔1〕,虞公求旃(zhān)〔2〕,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gǔ)害也〔3〕。”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4〕。”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5〕。

《左传·桓公十年》

注释如下:
〔1〕虞叔:虞公的弟弟。虞国,姬姓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县北。
〔2〕旃(zhān):“之焉”的合音。
〔3〕贾(gǔ)害:得祸。
〔4〕将及我:将要危及我的生命。
〔5〕共池:在今山西平陆县西。

译文如下:虞叔拥有一块美玉,虞公希望弟弟能进献给他,虞叔一开始不给,后来想到西周谚语“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为了明哲保身,就进贡给了虞公。虞公还不知足,索要弟弟的宝剑,虞叔觉得哥哥太贪了,再容忍下去可能会危及自己,因此发兵逼走了虞公。

我国最有名的玉璧

说起这个称号,和氏璧当之无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1〕,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kuáng),而刖(yuè)其左足〔2〕。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视之石也,忠贞之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

注释如下:
〔1〕楚山:在今湖北南漳县城西南荆山南麓。
〔2〕刖(yuè):古代把膝盖骨(即髌骨、膑骨)砍掉的酷刑。

译文如下: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时发现一块璞玉,意欲进献给楚王,让楚国声名远扬,于是进献给楚厉王,厉王让人鉴别,鉴玉者却不识货并且说只是一块普通石头,厉王怒而下令削去左膝盖骨。等到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宝,武王再次找人鉴别依然给出同样结论,便怒而削其右膝盖骨。等到文王即位,卞和怀抱玉石在荆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到眼泪流尽甚至是眼睛流血了。文王遣使询问,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宝玉被鉴别为破石头、忠志之士被冠以欺君的罪名”,文王因此命人打开玉石,发现里边确实是一块稀世宝玉,因此取名为“和氏璧”。

其实卞和的感慨跟屈原“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是有相似之处,都是一腔热血反被他人诬陷、被君王疏远。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之后,楚国向赵国求婚,和氏璧落在了赵国手中,这才有了后来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后来嬴政统一天下,把这块号称天下最珍贵的和氏璧雕琢成玉玺并永传后世,象征着皇权与地位;刘邦灭秦得天下后,韩王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唯有后世之人无尽的唏嘘和喟叹。

启示

首先,“言以泄败,事以密成”。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很显然,我们有贵重的财宝或者出众的技能,难道不应该时时刻刻低调、时时刻刻韬光养晦吗?四处宣扬的话,财宝众多容易散尽、能力出众惹人妒忌,除了给自己增添一丢丢只能维持三分钟热度的虚荣感,其他全是坏处。

即便是家人,若有必要也得保密,不是不相信家人——那可是至亲啊!不相信谁都不应该不相信家人。那么为什么还要对家人保密?因为只要对家人说了,他们就有可能会跟别人说漏嘴,人言可畏,别人一直知道了就可以发展成人尽皆知;而且即便家人们守口如瓶,难道就不会隔墙有耳吗?

只有在事情办妥、办成之后,才可以跟家人、跟外人说。事情没成之前,再怎么兴奋都得把话烂在肚里。

真正成大事者必有静气,《史记》中有“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一句,可谓是司马迁的真实写照。司马迁在其父司马谈著了5年史书的基础上,又花了13年才完成了自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惊世之作,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年),司马迁因替匈奴降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汉武帝,被定为“诬罔之罪”,按律当斩,司马迁为了父亲和自己一生未完成的理想,选择了以腐刑赎身死,受极刑而无愠色,至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成书。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古往今来,成就一番伟业者,无一不是需要有甘坐十年甚至几十年冷板凳的毅力和执行力,一时三刻就想成大气候的人难道还少吗?

为什么隐忍?因为内心有着更强烈、更执着的愿望,弱者喧哗吵闹,强者等待时机,不因一时的失败、挫折而心生急躁、浮躁,导致过多地、提前地耗散精力,因为他们很清楚本身要打的就是持久战,毕其功于一役是做不成大事的。能克制自己本能的冲动,勒住自己内心奔腾的野马,才是了不起。

其次,“损人利己金马骡”。

为了抢占别人的财宝,某些人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而且对于这种人来说,即便他人没有财宝,而是他人身上有优点,不还是看着照样碍眼,只要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统统不值得庆祝,只有别人过得不好才能满足自己内心病态、偏执的丑陋,损人利己永远是人的天性。

是的,我承认损人利己、幸灾乐祸永远是人的本能反应、第一反应,无论在好人与坏人身上,但是好人为什么显得人格高尚,因为只要能克制或是隐藏自己内心的恶,那么就是善!

其三,“心正,无需他人置喙”。

为什么一定要获得他人的认可,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价值从来都是由自尊、自信、自爱而定义的,而不是由他人通过事业、财富、社会地位等个人成就来定义的,如果获得了他人的肯定,那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我自己就是傲视霜雪的梅花、光彩照人的锦缎,为何一定要他人——甚至是所有人来承认自己呢?

自信、自尊、自爱是自己赋予的,世俗的眼光永远只重结果不看过程、只比权钱不看品行。

“出淤泥而不染”,能够克制自己的攀比欲念才是了不起;不然成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例子比比皆是,反正,反派永远不在少数、反派永远不觉得自己是反派。

心正,则行正。一念一清净,心是莲花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