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对战F-22:95%胜率背后的协同作战之道
歼-20对战F-22:95%胜率背后的协同作战之道
近期,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了中国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在模拟空战中,即使调整参数以降低歼-20的性能,使其综合性能弱于F-22,歼-20仍能以超过95%的胜率击败F-22。这一研究结果引发了广泛关注。
研究背景与目的
研究中,中国研究人员特地调整了歼-20的各项参数,即使综合性能设置弱于F-22。歼-20依然有超过95%的概率击败F-22。这一做法有其深意:
- 料敌从宽:通过设置更严苛的条件,模拟实战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使空战过程更接近真实情况。
- 验证协同作战可行性:测试有人机(不具备隐身能力的四代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胜算。
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
研究中提到的背景机型很可能是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的歼-20S双座战斗机。歼-20S拥有两名飞行员,可以整合来自无人机、天基卫星、地面雷达、预警/侦察机等平台传输过来的数据。且还要评估战场态势,为无人机分配目标,更要在转瞬之间做出涉及攻击或防御的决策。
空战过程与结果
交战双方分别是搭载8枚中距弹的歼-20S,以及携载6枚AIM-120C中距弹的F-22。起初,由于F-22在机载雷达探测、跟踪距离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歼-20S的获胜率还不足10%。但随着2架无人机的加入,战局开始扭转;当无人机数量增加到3架时,空战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甚至在歼-20S不参战的情况下,也能取得胜利。
三种协同作战样式
- 分布式协同作战:
- 有人机控制无人机蜂群
- 无人机控制无人机蜂群
- 主要采用多架次、多功能的无人机组成无人机蜂群,在后方有人机的指挥下,完成侦察、通信、干扰等任务
- 单一功能的无人机组成蜂群,为有人机回传有用信息,协助其遂行穿透打击任务
- 分层式协同作战:
- 由五代机、四代机、电子战飞机、电子对抗无人机、无人机蜂群构成
- 远距离:五代机、四代机负责指控,远距离干扰电子战飞机实施干扰
- 中距离:随队干扰电子战飞机、电子对抗无人机实施无人机发射、干扰、掩护、突防任务
- 近距离:无人机蜂群突破敌防空系统进行饱和攻击或对敌方关键节点集火打击
结论与影响
研究显示,歼-20S在模拟空战中采用了分布式或长僚机式协同作战样式,成功击败F-22。在实战中,分层式协同作战样式可能成为首选,因为它既能提升五代机的作战能力,又能弥补四代机在隐身性能、战场态势感知等方面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这种作战方式能在对敌联合火力打击行动中实现数级与量级的正向增长。
通过《南华早报》的报道可以看出,中国研究人员的探索重点似乎并不在输赢方面,而是注重四代机是否能依靠忠诚僚机,具备达到绝杀F-22的能力。按照目前的论文表述来看,这一点的确可以做到,那么摆在美海空军的问题也就来了,即在台海方向爆发冲突后,战场威胁将不会局限在歼-20S身上。诸如歼-16、歼-10C等机型,同样也能借助无人机与协同交战系统,对敌人形成绝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