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政治的兴衰起落:皇权被架空,独揽大权的顶级士族轮流上
东晋门阀政治的兴衰起落:皇权被架空,独揽大权的顶级士族轮流上
东晋的百多年历史,其实从头到尾就离不开“门阀政治”这四个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独具一格的政治权力特征:皇权靠边站,依附于皇权的宗室、外戚和宦官也基本打酱油,国家大权一直在顶级士族中轮流转换,一群高级士族轮流当值,保持着政局的整体平衡和平稳运行。
这种政权形貌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当然这种独一无二对于至高无上的皇权来说,是一种近乎耻辱的无奈。
东晋门阀政治的起源
那么东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葩的政权结构呢?问题的根源自然还是出现在他们司马家的老祖宗身上,司马懿父子谋权篡位、遗臭万年,把自古以来无比神圣的皇权拉低了逼格,权威性大打折扣。人人都看不起司马家的皇帝,背后又人人都想取代司马家成为新的皇帝,这是那个时代的病因。
司马家得国不正且不说,自身还是真不争气。西晋立国不久后,便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内乱,“八王之乱”几乎把国力抽空,导致北方大半个中国沦陷在胡人的铁骑之下。公元307年,司马睿小团队南渡建康去填补江左的权力空白,好比后世老蒋抢占宝岛台湾为最后的偏安做准备。
司马睿入江东立足,这一历史选择导致东晋无法独立行走的软骨症基本定型。因为司马睿本身在血统上就没啥优势,他是司马懿的曾孙,但不是出自司马师或司马昭那一脉,在司马家属于庶子序列。而且此时的江东距离东吴灭国也仅仅过去不到30年,江东人对“晋”这个品牌认可度还不太高,属于临时挂靠的状态。可想而知,一个本身就没啥权威的三流总部领导,到一个长期独立运行、民风彪悍的子公司去接管工作,局面是很难打开的。
司马睿刚到建康,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江东的官场和民间基本上都不大鸟他。据载,司马睿到了建康前一个多月,江东士族连礼貌性的拜访都给省了,直接无视他的存在。
江左这块地方归化未久,它的属性跟汉末那些割据势力是一模一样的。天下大乱、江山社稷那些事情太遥远,咱们心中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要自己的家园没有受到冲击和伤害,啥事都好说。也就是说,只有他们本土利益受到剧烈的冲击时,他们才会奋力抗战。
一心想要独善其身的江左终究没能得偿所愿,石冰、陈敏、钱璯三次江左大乱按下了江左百年动乱的总开关。以阳羡周氏为首的江东豪族三定江南后,散装的江东开始思考抱团取暖来保卫家园的事情了。
那么,江东士族怎么才能成本最低地完成保卫家园的使命呢?自然是找司马家的正规公司合作。放眼望去,当时的司马家也就司马睿还活得像个人样,合作者就选他了。怎么合作?你司马睿集团现在是名不副实,咱们江南士族给你这个面子,把你们立为旗帜。但是,你们也得利用你们的旗号优势,约束好那些已经迷失、流散的北方逃亡势力,别让他们在我们江东为非作歹,祸害江东。
于是在这种特殊的需求市场中,司马睿小团队终于了中间商吃差价的机会了。他们以名正言顺的中央政府身份一方面要求江南士族出人出钱支持抗胡大业,另一方面以组织纪律性约束南下的北方流民军不能沦为乱匪,而是逐步向正规军转变。讲白了,就是用北方流民军威胁江南士族花钱消灾,然后用南方士族缴纳的保护费去安置北方流民军,最后重新构建了一条新的抗胡统一战线。
然而,这种空手套白狼的高级玩法所需要的高超统筹和平衡能力,是司马睿所不具备的,他只能依靠身边士族代表——出身琅玡王氏的王导。琅玡王氏本身就是当时的士族顶流,在士族圈内有极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点类似于汉末“四世三公”的老袁家,有王导出面给司马睿站台和撑腰,北方那些衣冠南渡的士族和流民才会心甘情愿被存在感并不高的司马睿招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其实就是因此而来。
司马睿政权在江东立足,其实主要还是依靠王导等人的长袖善舞,既帮助北方高门占据了上层建筑,还妥善了承认了江东本土的既得利益,各方达到了微妙的共生平衡。
门阀政治的演变
这种微妙的共生平衡关系其实是很难长久的,因为人心善变,每个人的私心都是难以控制和预测的。王敦这老小子南下后,利用司马睿政府的权威性和他兄弟王导无与伦比的话语权,迅速在江东崛起,然后利用陶侃和周访等本土军官借力打力的完成了对长江中游的恢复,并卸磨杀驴地排挤了陶侃和周访等江南本土军阀,最终独霸了荆州形胜之地。
在王导主内、王敦主外的情况下,琅玡王氏卒子过河地一步一步往前拱,慢慢把控了东晋所有的上层建筑。
一直没啥存在感的司马睿终于意识到了危机感,开始不切实际地想恢复皇权,结果因为“废奴运动”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蛋糕,被北方士族集团和江东豪族集体看笑话,自己后来被专权的王敦逼宫而气死。
而王敦在这次跟皇权对抗中取得胜利之后,也开始更加膨胀了,他想一家独大,又发起了第二次兴兵作乱。但是王敦一家独大的局面是门阀集团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在门阀集团的集体对抗下,王敦以失败而告终。
门阀共治的时代,谁都不能过于冒头,这是潜规则!凭啥你王敦可以当皇帝?东晋是股份公司,你王敦想变成你的独资公司,这不是瞎胡闹吗?所以在反对王敦篡权的势力中,甚至包括了很多琅琊王氏的自家人。
在讲司马懿父子政变夺权时,其实咱们已经介绍过,以下克上的政变夺权要想取得成功,海量的自己人占据大量实权核心岗位,这是必要条件。而通常信得过的自己人往往只有骨肉相连的至亲,所以你要想像司马懿父子那样夺权成功,就首先得像司马懿那样,拥有众多优秀的兄弟和孩子。王敦他爹只给他生了一个亲兄弟,他自己还生不出孩子,这样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他如何能顺利登顶呢?
政变夺权和打天下其实还是不一样的,打天下只要你善于笼络人心还是很容易团结一大堆铁杆嫡系的,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战斗嘛!但是政变夺权不一样,此时的政治网络已经成熟,没兄弟没儿子,你就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去占股份,占不了绝对股份就夺不了权,即便夺了权也坐不稳。
琅玡王氏自王敦作乱后,开始走下坡路了。但是东晋总设计师王导当时尚在位,这位八面玲珑的爷开始给自己的家族找外围帮手了,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北方流民军领袖郗鉴。郗鉴本是北方士族,又有江北抗胡的实战经验,组建了北府军的前身,并挖掘出了京口这个建康与三吴间的关键物流枢纽,成为了维护东晋稳定的关键保险员。这样的郗鉴,任谁都得给他三分薄面。
所以,郗鉴虽然没有在江左明面上掌握最高权力,但是却成为了牵制各大门阀的定海神针。比如寒门大才的陶侃和接棒王家的庾氏本想对琅玡王氏进行反倒清算,但皆因顾忌郗鉴的反对而只好作罢。
东晋第一代门阀其实就是琅玡王氏,但是琅玡王氏在王导和王允之死后,后继无人,逐步退出了顶级士族的序列,而有外戚背景的庾家正式接棒东晋第二代门阀。
主政江左的庾家也属于耗子尾巴长不了,没过几年,庾亮、庾冰、庾翼几兄弟相继过世,庾家也因为失去了顶梁柱而退出顶级序列,进而被迫把权力棒交给了庾家和皇家的双重女婿桓温。而东晋的门阀政治也在桓温手里达到了顶点。
桓温这个人本身就很有实干才能,野心和手段都是要高于前面的王家人和庾家人的。一生不出错的桓温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统一了整条长江线,把蜀山之巅到东海之滨全部打造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跟有人说窦唯窦大仙一样,在摇滚界,窦大仙离名传千古只差一个死亡了。而在权臣界,桓温离皇帝宝座也就差一个把皇帝踢下位的名分了。
桓温第三次北伐其实是想灭掉前燕,然后用灭国之功去给自己称帝当敲门砖,可惜的是,事与愿违,前燕有一个不败战神慕容垂力挽狂澜,让桓温功亏一篑。
可即便是这样,桓温还是不甘放弃皇帝梦,灭庾家、废晋帝、索九锡……他离称帝越来越近。
本文原文来自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