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坝羊镇通过小田变大田和消费协作模式,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紫云坝羊镇通过小田变大田和消费协作模式,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律回春晖渐,气象始"耕"新。2月18日,在紫云自治县坝羊镇红院坝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农田里,村民正忙碌着采摘菜苔……
“趁着天气好,大家加把劲多收一点,争取早点把这批菜苔收完,好给广东的客商发货过去。”正在现场查看收菜进度的贵州鑫源生态农业种植销售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韦党海说,感谢广州市南沙区东西部协作的干部们帮助牵线搭桥,通过消费协作,我公司的菜苔才能卖到广州、东莞、佛山等地。另外,我们的土地也是从坝羊镇平台公司承包过来的,以自主经营方式的种植半年蔬菜,到次年种植水稻的季节,就要把土地交还镇平台公司种植水稻,又可增加农户的收益。
在宽广的蔬菜地里,坝羊镇红院村村民李米婵正与其他村民忙碌着采摘菜苔。她告诉记者,自己今年60岁,年纪大了,干不了重活,但能胜任田间的农活。
“我们从2023年开始在这里干活,不仅参与蔬菜的种植和采摘,还可在镇平台公司协助种植水稻,实现全年有活干。”李米婵说,还将自家近两亩土地流转给公司,年流转费达1680元。务工收入与土地流转金两样费用,让她的生活质量比之前外出务工时有了明显提升,不需再背井离乡,却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2022年,紫云自治县在坝羊镇红院坝区推进高标准农田整治提升工程,对零碎土地进行推平整治。
通过整治后,将原来1386亩 2550块田地,提升整治为28块,面积增加50亩,总面积变为1436亩。
“昔日,这片土地饱受细碎化、分散化的困扰,不仅让村民们的耕作举步维艰,连现代化的农机也难以在这里大展身手。”紫云县坝羊镇红院村第一书记彭国军站在焕发生机的田埂旁,深情地凝视着眼前这片广袤无垠、整齐划一的农田,心中感慨万千。小田变大田’的整合模式如春风化雨,让农民的种田之路变得畅通无阻,更加“有利可图”。
坝羊镇红院坝区地块涉及红院、五星两个村,坝区土地由紫云自治县坝羊农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镇公司)以每年每亩84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过来,以“稻菜轮作”方式种植水稻和蔬菜。其中,水稻由镇公司统筹,采取全程机械化作业方式种植;水稻收割后,镇公司把土地承包给蔬菜种植大户,以自主经营方式种植半年蔬菜,到次年种植水稻的季节,蔬菜种植大户把土地交还镇平台公司。
近年来,坝羊镇通过“小田变大田”的整合模式,提升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激活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变闲置土地为创富资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从而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另外,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支持下,目前坝羊镇平台公司配备了6台犁地机、4台插秧机、3台收割机、1套烘干设备、1台施肥机。在如今的水稻生产过程中,实现了从耕田、插秧、施肥、喷药、收割的全程机械化,种粮的主要环节机械化率实现了100%。
据了解,去年红院坝区实现稻谷亩产达1100斤,产量762吨,通过与传统小规模种植比较,机械化种植平均每亩节约成本500元以上,亩产增加300斤以上。
“在‘小田变大田’改革中,紫云自治县坝羊镇以标准化建设为中心,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不断服务好农业生产主体,真正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农增收。依托红院坝区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加大招商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入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