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判决送达之日起生效,如何计算
二审判决送达之日起生效,如何计算
在司法程序中,判决生效时间的计算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将详细解析二审判决送达之日起生效的具体计算方法,以及一审判决后的上诉流程、二审改判的可能性和重审期间原判决的执行问题。
二审判决送达之日起生效,如何计算
关于法院判决书生效日期的计算方法具体如下:首先,涉及到民事判决领域,根据相关规定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对于普通民事诉讼案件,若未进入到二审阶段或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一审案件,则判决书应在送达完毕之日起的十五个自然日内,如无人进行上诉,即可视为正式生效;而若已经进入到二审阶段或者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一审案件,则判决书自二审判决送达之日起便立即生效。
如果判决书在此过程中被撤销,则其将不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
(2)其次,在刑事判决方面,同样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对于一审刑事案件,当庭宣判后,判决书应在送达给当事人的次日起算,十个自然日内为上诉期。
在此期间内,一审判决书的法律效力处于待定状态。
若在这十天内既无上诉也无抗诉的情况出现,那么上诉期满后的当日,判决便会自动生效。
(2)至于二审案件,若二审裁定结果维持了原判决,那么该二审裁定书便成为最终裁定,自送达之日起即刻产生法律效力。
而在该裁定生效之日,一审判决书的法律效力也将由待定状态转变为生效状态,此时一审判决便正式生效。
在民事案件中,当事人对地方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审判决有异议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的十五个自然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同样地,对于地方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审裁定,当事人亦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的十个自然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最后,在刑事案件中,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个自然日,而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则为五个自然日,自收到判决书、裁定书的次日起开始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五十八条
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以及依法不准上诉或者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第二百三十条
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
一审判决以后还能上诉管辖权异议吗
在经历了一审判决之后,二审改判的可能性并非固定不变且无法预知。
究竟是否会出现改判的结果,这主要取决于一审法院对于案件所适用的法律条文,理解和把握得是否恰当,以及是否存在明显的法律漏洞等因素,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判决公正性的各种情况。
若无上述情形发生,则通常情况下,二审法院并不会做出改判。
关于民事诉讼二审的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当事人如对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持有异议,可在法定时限内向上诉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提交上诉申请;其次,二审法院将对一审法院移交的上诉材料及相关卷宗进行审查,若符合相关规定,便会予以立案受理。
接下来,便是开庭审理阶段。
在此过程中,若案件事实已经基本清晰明了,那么可以不必进行开庭审理,但是必须要与双方当事人进行当面交谈。
在正式开庭前,需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开庭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负责该案的法官;对于公开审理的案件,还应提前发布公告;最后,将案件移交给审判庭进行开庭审理。
在开庭审理环节,首先由法官宣布开庭,核实当事人的身份信息,然后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告知当事人各自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并询问当事人是否有申请回避的意愿;接着进入法庭调查阶段,当事人将阐述案件的事实经过;随后,进入举证质证环节,告知证人其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证人将出庭作证,宣读未到场的证人证言,并展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双方当事人将针对证据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紧接着,进入法庭辩论环节,各方当事人将就有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展开激烈的辩驳和论证;最后,进入法庭调解环节,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有望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在完成所有程序后,合议庭将进行合议并作出裁决。
裁决结果可能包括维持原判、改判或者发回重审。
在宣判结束后,当事人可选择自动履行裁判文书中所确定的义务,或者向一审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此外,当事人还可以向二审法院告诉庭递交书面申诉材料,申请启动再审程序。
如果双方当事人能够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将会制作调解书,在双方当事人签署确认后即刻生效。
原告复审期间需要履行二审判决吗
关于“案件要求重审原来的判决书是否仍然可以执行”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指出,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原审人民法院在收到发回重审的案件之后所作出的判决,若当事人对此提出上诉,那么,第二审人民法院将不再拥有再次发回重审的权力。
而以上的阐述便是针对此问题,我所给出的详细解答。
换言之,如果某一案件被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通常情况下,原审人民法院会以裁定的方式撤销原先的判决,因此,原来的判决书便无需再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