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之路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之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各国会计准则逐渐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之路备受关注。本文将从新经济制度和博弈论的视角,探讨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路径选择及其效果。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沟通与合作机会不断增多,作为一种世界性经济语言的,会计不仅是一国国内企业之间、不同国家企业之间商业沟通的重要媒介,还为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之间建起了一座特殊的桥梁。为了更系统地理解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章基于新经济制度和博弈论的视角,探索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和本质;第3章,本章首先梳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方式和路径,再回顾中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历程,最后分析中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模式;第4章主要利用报酬模型验证了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最后,第5章基于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分析、路径选择和效果的研究,本文将结合我国会计准则的执行现状,为我国会计改革提供的相关建议。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分析
新经济制度视角下的趋同原因
从新经济制度的角度来看,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变迁主体分析:中国政府在会计准则变迁中扮演了制度供给者的角色,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降低了制度创新成本。
变迁动因分析:
- 知识存量:会计准则的实践应用促进了知识的积累,加速了制度变迁。
- 制度环境: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改变是导致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最直接的动因。
博弈论视角下的趋同原因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中国政府兼具行政、投资者、债权人等多重角色,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博弈特点:
- 缺乏独立性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
- 会计准则制定缺乏广泛代表性
- 制定程序不透明,使用者参与度不高
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研究
渐进式趋同的主要国家
- 英国:通过逐步协调,渐进趋同的路径。
- 美国:在加强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合作的同时,寻求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的领导地位。
突变式趋同的主要国家
- 欧盟:2005年要求所有选择在欧洲上市的公司必须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告。
- 俄罗斯:2004年开始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平行推进式趋同的主要国家
- 日本:2006年选择“全局性”路线,进行了一次质的飞跃。
渐进式、突变式趋同的主要国家
- 澳大利亚:从相互协调转变为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
- 新西兰:2004年11月起完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选择
中国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初探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制订了《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为后续改革奠定基础。
筹建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成为会计制度变迁的重要分水岭。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
中国采取了渐进式趋同的策略:
- 2005年发布22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 2006年初构建起一套企业会计准则的完善体系
- 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新会计准则
- 2010年发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研究
研究发现,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透明度,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 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广泛代表性
- 制定程序不透明,使用者参与度不高
- 实施效果存在差异
结论与建议
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积极融入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提高透明度和参与度,同时加强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