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的蝶变——“蒲圻”更名“赤壁”纪事
千年古城的蝶变——“蒲圻”更名“赤壁”纪事
赤壁,这座位于湖北南大门的县级市,原名蒲圻,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从1995年启动更名工作到1998年正式获批,这场历时三年的更名之旅,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地名变更,更是一场关于历史传承、文化认同和城市发展的深刻探讨。
千年古城的蝶变
位于湖北南大门的县级市赤壁,原名蒲圻,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黄武二年(223年),吴王孙权于长江南岸设立“蒲圻”,并传说为之赋诗“蒲草千里,圻上故垒。莼蒲五月,川谷对鸣”。县治竞江口(今西凉湖畔衙门咀),地域相当现在的蒲圻、嘉鱼、崇阳、通城等县,吕岱为首任镇牧。
此后蒲圻县治又经几番变迁,唐贞观七年(633年)迁鲍口,之后再无变迁,只分置崇阳、通城、嘉鱼三县。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蒲圻撤县设市。1998年,蒲圻更名为赤壁。此时蒲圻这个县名,已经沿用了1700多年。
一场没有硝烟的“赤壁之争”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在战争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亲率20万大军进攻东吴。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水战之短,用火攻大破曹军。其时,“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倾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这次战役,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智取强敌,为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对于赤壁之战的发生地点,古人虽有一些争议,但在唐宋时已作结论,公认发生于蒲圻赤壁。南宋资政殿学士、诗人李壁,眉山丹棱县人,他在《赤壁》诗中曰:“赤壁危矶几度过,沙羡江上郁嵯峨。今人误信黄州是,犹赖《水经》能正讹。”非常鲜明地对其老乡苏轼的地理错误予以纠偏,指出赤壁之地不在苏轼所作前后《赤壁赋》的黄州。康熙年间,黄州知府郭朝祚为了与赤壁之战的蒲圻赤壁相区别,特将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亲书门额。
1977年10月6日,著名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丁力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赤壁究竟在何处》,该文大意就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在蒲圻。为了与丁力文章相呼应,蒲圻县革委会主任石昌炎找到正在县文化馆工作的我父亲冯金平谈话,要他写文章介绍蒲圻赤壁。
当年10月10日,冯金平首度在香港《周末报》发表《古战场赤壁胜迹》一文。次年8月27日,又在《长江日报》发表《何处赤壁古战场》一文;同时还在《福建教育》《人民日报》《湖北名胜》等报刊发表大量介绍赤壁胜迹和赤壁文物的文章。这些文章的出现,也引发了黄州方面的呼应,他们不断在报刊发文宣传“东坡赤壁”,有时称“文赤壁”。那时他们的文章只谈东坡赤壁,同时也承认古战场赤壁在蒲圻。
小小的“赤壁热”引发了一位先生出来“叫板”,那就是上海复旦大学古地理研究所的吴应寿先生。1977年12月15日,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也谈赤壁在何处》一文,该文全盘否定蒲圻赤壁,主张古战场赤壁在江夏。为了全面反驳吴应寿先生,冯金平对江北一线作了深入调查,翻阅大量历史文献,1978年在《文史哲》第五期上发表《赤壁古战场考辩》一文。
一石击起千层浪,全国史学界加入大讨论。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名地、名人效应被各地重视,中国史学界对于这场战争中的“赤壁”地望问题开展讨论,诸说并起,愈演愈烈,爆发了一场关于争夺赤壁古战场的“新赤壁之战”。一时,蒲圻、黄州、钟祥、武昌、汉阳、汉川、嘉鱼等“江汉七赤壁”纷纷亮相。
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可畏先生、湖北大学张国光先生、武汉大学唐长儒先生、黄冈师专黄海鹏先生等人纷纷写文章支持蒲圻赤壁说。持江夏赤壁说的冯亚健、黄红军也纷纷亮牌。为了维护蒲圻赤壁说,著名文史专家、书法家吴丈蜀先生在其主编的《荆楚文史》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参与论战。
1988年4月8日至12日,《三国演义》首次研讨会在蒲圻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湖北高校李悔吾、张国光、冯天瑜及国内其他大学的一些学者。当时,黄冈师专青年讲师贺亚先在会上大谈黄州赤壁不仅是文赤壁,还是武赤壁,是“文武双全”。他的言论当即遭到湖北大学张国光教授有理有据的驳斥。
1989年4月26日至30日,《三国演义》第二次研讨会在钟祥举行,会议主题是“三国演义与钟祥”。大会认为确定赤壁之战地址,必须靠地下发掘和历史考证。
1990年10月7日至10日,《三国演义》第三次研讨会在黄冈举行,当地组织几篇文章继续宣扬“文武双全”说,同样遭到张国光教授的“炮轰”。冯金平在会议最后一天赶到黄冈,被安排大会发言,发言完后即大会闭幕。李悔吾教授致闭幕词称:文武赤壁相得益彰,蒲圻黄冈各得其所。
1991年7月,蒲圻、黄冈两地赤壁之争进入高潮,各自造势。7月1日至3日黄冈举行“黄冈赤壁文武双全”研讨会;7月3日至6日,蒲圻召开“蒲圻赤壁古战场保护、开发、建设研讨会”,双方以大阵容、高规格进行比拼。蒲圻研讨会后,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一书。
此前坚持江夏赤壁说的上海复旦大学古地理研究所所长谭其骧先生,也给冯金平来信称:“江汉间濒江之山称赤壁者殊多,当地人辄以为汉末周瑜破曹操之处,何者为是,讫无定论。唐李贤注《后汉书·刘表传》、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欧阳忞《舆地广记》,固无一不言在乌林对岸之鄂州蒲圻也。”不久谭先生去世,这不能不说是他对赤壁之争的绝笔。
湖北省第四次、全国第七次《三国演义》研讨会,1991年10月20日至25日在江陵召开。会上绝大多数学者均肯定曹操大军夺取了江陵。1992年,围绕第三组、第四组《三国演义》邮票发行,蒲圻、黄冈再次为争夺发行权展开角逐,省邮票公司邀双方代表到武汉辩论。冯金平代表蒲圻参加,黄冈则邀请省《三国演义》学会会长李悔吾先生出席。李先生是黄冈人,但他并不主张黄冈说,而是表示:有冯金平参与我就无话可说了。他当即电告黄冈,辩论失败。因李教授承让,蒲圻顺利争得发行权和创意权。
湖北省第五次、全国第十次《三国演义》研讨会,1995年5月7日至10日在当阳举行,蒲圻市旅游局局长吴纯法及冯金平2人与会。冯金平在会上作了《长坂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言。后来,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秘书长沈伯俊先生将此文收入成果文集中。
这一时期,蒲圻赤壁研讨会一个接一个,宣传力度空前,而其他赤壁说则悄无声息,一场“新赤壁之战”落下帷幕。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湖北大学教授李悔吾如是说:“历史就是历史,真的说不假,假的说不真,要尊重历史。”
一番几经周折的更名之旅
蒲圻更名赤壁,冯金平从1991年开始动议,此时他已经是蒲圻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数年间,他向市长李德贤及后续领导一再提出更名建议,本地文化名人陈天生、作家余玮也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类似建议。
在启动更名之前,还有过一段插曲。1992年,国家旅游局局长韩克华到蒲圻赤壁古战场考察,对这里是否为真正的赤壁之战遗址表达疑虑。作为随同讲解专家,冯金平从历史、地理、出土文物、军事、气象等方面一一从容作出回应,打动了韩克华。韩局长当场拍板拨款300万元,开发赤壁古战场旅游区,修建赤壁文物陈列馆。
1995年,蒲圻市委主要领导决定烧起“三把火”:一是筹建火电厂,二是蒲圻火车站迁址重建,三是申请将蒲圻更名为赤壁。城市更名,其原因有很多。启动“蒲圻”更名“赤壁”,最主要的原因是依托城市更名,扩大城市知名度,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渠道。
1995年,我从市地方志办公室接过地名业务工作,筹建市民政局地名管理股。当时我对地名知识了解较为肤浅,在为市政府代拟起草的《更名请示报告》中,更名理由填写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知名度、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更名请示报告》由市政府上报咸宁地区行署,地区行署又上报省政府,同时抄送省民政厅。经过逐级沟通汇报、审批,1996年,省政府签署的公文总算上报到国家民政部。
等待数月,没有音讯。1997年,市民政局局长覃金和、市政府驻京办事处主任魏华明等,赶赴民政部区划地名司进一步汇报沟通,这才明白《更名请示报告》被搁置的原因。区划地名司负责人表示,根据《地名管理条例》,诸如“为了提高城市知名度”“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等,都不能成为城市更名的理由。蒲圻市委、市政府又紧急抽调冯金平作为专家顾问,委托其充分研究地名管理政策,重新代拟《更名请示报告》。
在更名最为关键的时刻,冯金平不仅作了学术研究和舆论宣传的大量准备工作,而且直接进京参与筹划和汇报。冯金平在撰写的报告中提出:赤壁是饮誉中外的三国古战场,在唐代与岳阳、武昌并称江南三大商阜,这一著名古迹却因其所在地的蒲圻二字生僻,长期影响它的开放开发。为了维护国家地名的规范化、标准化,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赤壁古战场的保护、开发、建设,故决定报请批准将市名更为赤壁。
这个时期我担任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先后三次跟随市领导赴民政部沟通汇报,推进更名工作。本已万事俱备,只欠走流程批复,可是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经过慎重研究,对蒲圻更名事宜还是有些犹豫。他们认为,尽管学术界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赤壁之战发生在蒲圻,但仍缺少一位权威人士的佐证。
1997年7月,蒲圻市有关领导找到北京301医院,请求在此住院休养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历史学家胡绳给予一个公正的认定。一贯反对“把地名改来改去”的胡绳,面对蒲圻市更名赤壁市一事,郑重写下“我认为蒲圻改称赤壁是适宜的,这无碍于黄冈作为苏东坡之‘文赤壁’的声名”批示,表明他支持蒲圻更名赤壁的鲜明态度。
1998年5月,蒲圻市举办第二届三国赤壁文化旅游节预热活动。借此机会,市委、市政府邀请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派员到蒲圻考察调研。区划地名司安排一位资深处长莅临蒲圻,算是对蒲圻“更名工程”最后的现场审核。
1998年6月11日,国家民政部以“民行批 [1998]22号”文件复函湖北省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蒲圻市更名为赤壁市。经省政府、地区行署等层层批复,1998年10月16日,蒲圻更名赤壁新闻发布会在武汉洪山礼堂举行,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7家央媒及诸多地方媒体参加。
10月18日,刚经历百年未遇大洪水考验的赤壁市举行盛大仪式,更名后的赤壁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全市各乡镇、办事处、市直单位也纷纷启用新的名称,改换招牌和印鉴。全市上下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迈进“赤壁时代”。
一个“更名最成功的城市之一”
1998年,在批准蒲圻市更名的同时,国务院批准投资37亿元的蒲圻火电厂项目也开工建设。当年7月,投资1.1亿元的赤壁新火车站动工,5年后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多位史学界资深教授在得知蒲圻更名赤壁的新闻后,第一时间给我父亲冯金平打电话表示慰问和祝贺,认为“蒲圻市更名赤壁,冯金平功不可没!”有人说,冯金平是赤壁市的“活字典”,所有关于赤壁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只要问他,没有他不知道的。《毛泽东选集》再版修订时,《毛选》编委会曾特致函给他,请他专门为毛泽东著作中的“赤壁之战”作新注释。中国邮政总局设计发行《三国演义》中有关“赤壁”系列纪念邮票时,也特邀他为邮票邮折撰文。
名称是软实力,一个城市的名称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这座城市的发展。如今城市更名现象层出不穷,甚至一度上升为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对于蒲圻更名赤壁,全市上下普遍认为,赤壁的知名度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它拥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更改市名是本市发展的需要,是顺应历史、合乎民意和现实的选择。当然,仍有部分市民觉得从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毕竟“蒲圻”这个名称是祖祖辈辈的记忆。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蒲圻”同样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弃之实在可惜。温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赤壁之战研究》作者张靖龙对“蒲圻”一名的逐渐失落表示惋惜。他称:“历史上地名更替繁多,在全国,都找不到几个能在一千多年里一以贯之的县、市名,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了保留“蒲圻”基因,赤壁市政府经报请省民政厅批准,将老城区的“莼川街道办事处”更名为“蒲圻街道办事处”。
当然,蒲圻更名赤壁后,更重要的是机遇多多,红利满满,其知名度、美誉度有明显提升,甚至一步到位迈入国际视野。更名后的某年,赤壁市市长跟随上级咸宁市市长出访欧洲国家。当地官员似乎只知道中国赤壁,而不知道咸宁,对赤壁市长表现出特别的热情,弄得二位领导尴尬不已。
成君忆,是中国管理文学开创者,他在日本、韩国等地交流讲学时,受到热烈追捧。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一本《水煮三国》而名扬海内外,另一方面是他的自我介绍非常吸引人。成君忆说,他来自赤壁,赤壁之战的赤壁。赤壁市以“三国赤壁文化”独具优势,逐渐打造了一张具有国际价值的名片。这张名片,必将迎来更多海内外宾客对赤壁刮目相看。
蒲圻更名赤壁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赤壁古战场成为5A景区,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166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3.35亿元。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亿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5亿元,其中地方税收收入18.3亿元。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地方更改过名字。有的地方改名后,新地名并不如老地名响亮,甚至缺少文化内涵。当然也有城市改名前默默无闻,改名后天下皆知。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蒲圻县一直显得默默无闻,新中国成立后,蒲圻和邻县咸宁还曾短暂合并,随后两地又分开。蒲圻更名为赤壁后,从默默无闻到四海皆知,完成了自身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