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吴中第一名胜:一座虎丘山,半部苏州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吴中第一名胜:一座虎丘山,半部苏州史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08/17/5701732_1130783064.shtml

虎丘山,这座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千年古迹,不仅承载着苏州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记忆,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从春秋时期的吴王阖闾墓葬,到唐代高僧生公讲经的千人石,再到宋代建造的云岩寺塔,每一处景点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将带您深入探访这座被誉为“半部苏州史”的虎丘山,领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苏东坡曾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袁宏道则在《虎丘记》中详细描写了虎丘盛况:“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蔚为大观。

虎丘水绕寺门,山藏寺中,不仅文气绵延,而且武气磅礴,是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武之地。虎丘山,原名海涌山,相传远古时,这里曾是海边的一个小岛。后来海陆变迁,这里逐渐成脱离海水,像海上涌来的一个小山丘,故名。

《吴地记》中说:“虎丘山绝岩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号称“吴中第一名胜”。它山高仅有三十多米,但山小景多。山上人文古迹多如繁星。过去两千五百多年间,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高僧名士、才子佳人等,在此留下足迹的多矣!有人说,一座虎丘山,就藏了半部苏州文化史。游虎丘之前,必须好好做做功课,才不虚此行。

虎丘,最早是因葬了春秋时吴国霸主——吴王阖闾而闻名,说是葬了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守墓上,故而名为虎丘。也有的人说,是因为虎丘山形似老虎,所以才叫虎丘。

山下的山塘河

虎丘山下的山塘河,连着山塘街,可直达太湖,而入长江。沿河漫步,可见“人家尽枕河”,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山门

我们常讲:深山藏古寺。虎丘不同,它是青山藏寺中,得先进寺,再入山。原来是有山门三座的,每进一座山门都别有洞天。而且在山上四望,又可见穹窿、虞山、狮子、天平、灵岩、上方等诸山。

明代诗人、书画家李流芳说,虎丘有“九宜”,即: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凉、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总而言之,四时皆宜,早晚均可。赶上中秋庙会,则更是热闹非凡。

千人石

千人石,又叫千人坐,是天然形成的巨岩,略带倾斜,足有数亩面积。

相传,高僧竺道生(生公)曾来到虎丘山讲经说法。他提出的“一阐提皆有佛性”的观点,即极恶之人只要不断修行也能修成正果,这一观点虽然不符合当时的观念,但生公仍坚持宣讲。他的讲经吸引了大量听众,最盛时,巨石之上千人列坐,形成了壮观的场面。这就是“千人石”或“千人坐”得名的由来。

清代顾云美《移居塔影园》中有诗道:“负郭烟云堤七里,邻溪箫管石千人。”说的就是当时这里的繁盛景象。现在,千人石旁边的石壁上,还有“千人坐”、“生公讲台”等刻字。

下图所示的位置,是拍摄虎丘塔的好机位,能将众多景点收于一幅画面中。

白莲池、点头石、採莲桥

在生公讲经的过程中,还流传着一个“顽石点头”的典故。据说,生公讲经讲到妙处时,天花乱坠,白莲盛开,连顽石都为之动容,频频点头。这一景象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却生动地展现了生公讲经的魅力和感染力。

《姑苏志》中载:“生公说法时,池生千叶莲花”。方子通有诗云:“生公天人师,讲法花雨坠”。说的就是这个故事。现在虎丘有“白莲池”、“花雨亭”等景点。

下面图中的池子就是白莲池,池中小岛上立着的石头就是点头石,而小岛与岸相连的那一块石头就是採莲桥。

二仙亭

二仙亭位于虎丘“千人石”的东南角。初建于宋代,后经历毁建,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年间重建。亭子全用花岗岩建造,因此又名“石亭”。二仙亭造型古朴典雅,与周围景致相映成趣。

亭内壁上嵌有两块石碑,分别刻有道教中的两位神仙——吕洞宾和陈抟的造像。相传他们曾在此亭中下棋。

亭中挂有两副对联,分别描绘了陈抟和吕洞宾的故事。一副写的是陈抟的故事:“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另一副写的是吕洞宾的传说:“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朝虎阜再留踪”。

断梁殿

断梁殿,也叫梁双殿。进入断梁殿,殿北有现代学者梁漱溟书写的'含真藏古'匾额。此四字,出自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虎丘山序》:“吴城西北,有虎丘山者,含真藏古,体虚穷玄。隐嶙陵堆之中,望形不出常阜。至乃岩崿,绝于华峰。”

在匾额的上方,可看到屋脊下主梁正中间的断缝。为什么要用断梁呢?这一直是个迷。而这断梁殿,已经在虎丘山上耸立六百多年。

憨憨泉

憨憨泉,位于虎丘上山路西侧,是一处充满传奇色彩的古泉,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相传,南朝梁代,有一位名叫憨憨的僧人。流落到东虎丘寺,当时山上缺水,留不住人。憨憨以石击石,硬从岩层里掘出泉眼。

民间甚至有“井底泉眼潜通海”的说法,认为其水质之好,仿佛与大海相通。因此,憨憨泉又被称为“海涌泉”。这眼泉水,至今依然清澈甘冽。根据今人的研究,这泉水来自火山角砾岩裂隙,属于真正的矿泉水。

井栏圈上和井后壁上都刻有“憨憨泉”三字,据说为宋代大书法家吕升卿所书,字迹苍劲有力。

古真娘墓

李绅《真娘墓诗并序》中道:真娘,吴之妓人,歌舞有名者。死葬于吴武丘寺前,吴中少年从其志也。墓多花草,以蔽其上。后世有真娘是为了免于被王荫祥轻薄,而投水自尽的说法,因缺乏早期记录,可信度存疑。

真娘与苏小小齐名。后世文人墨客多有凭吊。

唐范摅《云溪友议》云:“真娘者,吴国之佳人也,时人比于苏小小,死葬吴宫之侧,行客感其华丽,竞为诗题于墓树,栉比鳞臻。”有资料表明,白居易、刘禹锡、张祜、李商隐、高启等众多名家均有相关诗作。

其中,白居易的诗云:

真娘墓,虎丘道。

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墓亭石柱上有清代大学士刘墉的对联:

香草美人邻,百代艳名齐小小;

芳亭花影宿,一泓清味问憨憨。

五十三参

五十三参,取佛经“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意。是53级花岗石砌成台阶。从千人石东侧铺到大雄宝殿。上下各26级,中间的第27级铺着一个方石形成台面。是原来上山烧香的香客的拜台。在拾级而上的过程中,也可在此小憩。

云岩寺塔

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建成于公元961年,比意大利斜塔早了200多年。为七层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身残高40多米,向北偏东方向倾斜,最大倾角为3度59分,塔身重量约六千吨。

这塔曾屡经大火,塔刹、腰檐、平座栏杆均被烧毁,原来的塔顶还毁于雷击,第七层是明末改建的。所以说,这座云岩寺塔,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它是古老苏州的标志和象征,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保护单位。

原来有“先见虎丘塔,后见姑苏城”之说。即还没到苏州城呢,就已经可远远望见这塔了。可见,虎丘塔一直都是苏州的地标。

剑池

北宋书学理论家朱长文说,虎丘有“三绝”:其一,山势之奇;其二,远眺之乐;其三,剑池深幽。这剑池,兼具第一绝和第三绝。

剑池呈狭长形,南略宽,北稍窄,形似宝剑,池水终年不干。水边崖壁陡峭。杜甫《壮游》诗中有“剑池石壁仄”一句,写的就是这里。石壁上有红色篆书“剑池”二字,高古飘逸,相传出自王羲之手。

另一侧岩壁上有“风壑云泉”四个大字,笔法潇洒,据说是大书法家米沛所书。虽只有四个字,却高度凝练地把这里的深壑幽泉、风声云影,都写进去了,非常有气势。

据方志上记载,这剑池下面就是阖闾墓。下面陪葬了鱼肠、扁诸等宝剑。其中,鱼肠剑因为小巧,曾被专诸藏在炙鱼中,刺杀了吴王僚,助阖闾夺得了王位。

另据《吴郡志》记载,曾在苏州古城区的干将坊的干将墓挖出过半截干将宝剑,而另外半截仍在虎丘的阖闾墓中。

关于干将这饼宝剑的来历,按照《吴地记·匠门》记载,吴王阖闾责令干将铸绝世宝剑。干将和莫邪夫妇二人采集良材,用尽各种办法,始终未能得铁汁。一日,干将突然想起师傅曾经提到幼女祭炉得铁汁的神方。莫邪听到这话之后,毅然投身炉中,终铸雌雄二剑,雄剑“干将”,雌剑“莫邪”。

现如今,干将、莫邪是否真的存在,仍然是个迷。但有同为春秋时期的,比干将、莫邪更晚一些的越王勾践剑,存于湖北省博物馆。历经两千多年,现在仍锋利异常,能轻松地一下割破20多张纸。两侧剑锋是采用黄白色的高锡青铜合金接铸而成,剑身靠近剑尖处有一处收腰,这样在刺入后回拉时,如有倒钩,杀伤力极大。

双吊桶

临池仰头,有一石桥飞架在高崖之上。这个桥颇有特点,桥上凿有两井洞。其来历《虎丘新志》有记载:“双吊桶,在剑池两崖之上,跨以石桥,桥面凿井栏二,桥上建亭,中设辘轳,挂吊桶二,一上一下,以便取水,是为双吊桶。”意思就是说,这两个井洞是为了在桥上往剑池中取水用的,这样通过吊桶取水,人就不用跑到剑池下面去取水再往山上挑了,省力多了。

是谁想出来这个点子的呢?是四川的陈敷文。他到姑苏游玩,看到云岩寺的僧人,每每要挑着水在陡峭的岩壁间上行下行取水,累得气喘吁吁,衣衫尽湿,心生恻隐,遂想出了此法。

望苏台

穿过上书“静性”两字的门,可见门上有“望苏台”三个字。台位于虎丘山顶左翼处,可极目远观繁华的姑苏城。

陆羽井

据说唐宝应二年(公元 763 年),陆羽品了这里泉水,觉得很甘甜,于是在这里挖井种茶,并将这里的泉水评为“天下第五泉”。他所挖的井,就被称为陆羽井。唐代的另一个品泉家刘伯刍,则将这里的泉水评为“天下第三泉”。

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在《喜武丘园中茶生》中曾这样盛赞虎丘的茶:

洁性不可污,

为饮涤尘烦。

此物信灵味,

本自出仙源。

后来,据《苏州府志》记载,虎丘产白云茶,又称“雨前茶”或“松萝茶”。明代时该茶还曾作为贡茶,名扬天下。

明代金石家、书法家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称“茶品之第一品,即'吴门之虎丘’”。

明代广东韶州知府卜万祺也在《松寮茗政》里称赞白云茶“色、味、香、韵,无可比拟,茶中王也。”

拥翠山庄

拥翠山庄位于虎丘山的南麓,是一处小巧精致的园林,它是苏州独一无二的山地园林。

清光绪年间,由朱修庭等人集资建造。园林布局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分为四层台地,形成独特的台地园林,园门朝南,门楣上刻庄名,两壁嵌有“龙、虎、豹、熊”石刻。

其它

除此之外,虎丘还有众多景点。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虎丘的景点相较于一般景区要密集得多,游玩时还需多加留意,方可少些遗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