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阳明:被误解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阳明:被误解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29/17/69355737_1121814839.shtml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其心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关于王阳明的许多说法都存在误解。本文将通过对比王阳明和朱熹的思想,深入分析"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等概念的真实含义,帮助读者纠正对王阳明的常见误解,深入理解心学的真正内涵。

01 王阳明与"天理人欲"

很多人以为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则主张"人欲即天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一再说"去人欲,存天理",说得比朱熹还频繁,还激烈。在几万字的《传习录》里,"人欲"总共出现了38次,每次出现都是贬义,都是要灭的目标。


王阳明标准像

王阳明的心学并不反理学,严格来说,心学是理学的一个分支。王阳明和程颐、朱熹有区别,但那是内部的区别。他们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价值观是一致的,使用的术语也是一致的。

02 "知行合一"的真谛

"知行合一"并不是说"理论实践相结合"。相反,它是对知识的窄化。王阳明对外界知识毫无兴趣,甚至觉得那不叫知识,因为"良知之外无知"。他认为不能付诸于行动的知识,就不叫真知识。


据说这里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地方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朱熹的说法无疑更有道理。朱熹认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学习的过程也是无穷无尽的。而王阳明却说"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发来诚得自家意",只要有了良知,这些乱七八糟的知识都没多大意义。


朱熹跟王阳明一样,形象也是被歪曲过的

03 "致良知"的困境

到底什么是"良知"?王阳明自己说的也很含糊,不同场合下说法不一,看了让人眼花缭乱。但大致来说,应该就是人心中"善"的种子。

王阳明认为天理本来就在人心里。因此,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拆的过程,把坏东西去掉,天理自然呈现。"拆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

但是,这种观点存在一个大问题。所有念头本身都是人心想出来的,那么人心岂不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谁来判断是非?你觉得自己的念头是良知,我也觉得自己的念头是良知,那么谁来判断谁是谁非呢?

04 心学的历史价值

王阳明当然是绝顶聪明之人,心地也光明,值得我们去尊重。至于心学,在具体的那个时代,当然也有它的意义。它是对程朱理学的一种矫正。在这个角度看,它有点像马丁路德之于天主教。

但是,"致良知"取消了外在的是非标准,避开了程朱理学的僵化,但也极易培养妄人。王阳明的心学极易培养出妄人,后来人们攻击"心学"门人,说他们肆无忌惮信口雌黄,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结语

王阳明当然是了不起的杰出人物,他的心学也有历史的价值,这种价值主要在于破坏和矫正,打开理学的缝隙。但是,如果我们现代人还想从"致良知"里挖掘出人生指南来,那可就太天真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