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经济”崛起,是消费降级吗
“抠门经济”崛起,是消费降级吗
近来,“说一件事证明你消费降级”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有人笑称:“外卖?那已是遥远的记忆。如今我选择在家做饭,简单却不失风味。”还有人分享:“从前对网购的好评返现不屑一顾,现在拿到包裹后第一时间做这件事。”在豆瓣上,以省钱为主题的小组聚集了大量网友,分享着各种省钱心得和“抠门”小妙招。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消费趋势变化的思考:这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正在兴起?
01
近两年,社会刮起了省钱风潮,“省钱攻略”“攒钱大法”“消费降级”“极简主义”,各式各样和省钱相关的新名词层出不穷,成为网上最吸睛的内容。
这些诙谐的网络语言,从侧面反映出国人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钱越来越难赚了,年轻人对消费更加谨慎,不再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懂得存钱过紧日子。
选择“平替”。“平替”即“平价替代品”,正成为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曾经昂贵的大牌日渐“失宠”,人们转而拥抱更亲民的“平替”商品,不仅服装、化妆品、电子产品,连那些不起眼的小物件都恨不能“平替”。社交平台上,关于彩妆、护肤品、零食、球鞋、家电等产品的“平替”测评和推荐视频随处可见。“平替”产品火热的背后,代表着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高性价比产品。
接受“二手”。一些年轻人在购买电子产品、临时用品等时,会优先考虑二手产品。二手产品通常比购买全新的产品便宜很多。对于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显著的经济优势,尤其是对那些高价值的产品,他们认为只要能满足需求,七八成新照样能用。卖方市场也火热,有一些年轻人,把闲置物品挂到二手平台上,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热衷“共享”。共享经济俨然成为了大家的消费共识,越来越多人选择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经济平台通常提供比传统购买或租赁更为经济实惠的选择,让他们能够体验各种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们对于经济、便利、环保、社交和个性化等多方面需求。
青睐“国货”。从服饰到美妆,从手机再到汽车,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中国消费者尤其是中国年轻消费者的消费目标在日趋“国牌化”。中国企业在产品品质把控、品牌营销以及核心技术上日益精进,推出了独具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一些国货产品相较于进口品牌更具有价格优势,适应了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需求。
种种迹象映射出大众当前消费转向正在发生,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风格正朝着简单、务实和节俭的趋势转变。
02
面对“消费平替”的现象,网络出现各种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一种反向消费”,还有人说“这不就是消费降级吗?”
事实上,消费“平替”并不等于消费“降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全国网上零售额154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社零数据和网络零售数据都保持着高于GDP的增速,这说明国民消费在扩张,且这一趋势2024年还在延续。所以说,这种消费行为的转变,并非简单的消费紧缩,而是一种更为理性的财务管理方式的更迭。
综观电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史和平替词汇语义外延的演变,不难发现,“平替”并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更加趋于理性,追求务实、实用。
那么,这种消费理念的转变之风从哪儿吹来?
成本结构的调整。当今数字化和机械化浪潮推动生产领域的变革,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在生产端的赋能愈发明显,这些变革对生产效率、成本结构以及最终的商品价格产生直接影响。技术的变革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成本结构不断优化,商品价格趋于降低,直接推动价低、实用产品成为主流。
消费理念的更新。不难看出,追求品牌与身份象征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更加强调实用性和性价比,重新审视自己真实的需求。不可否认,“低欲望”的确存在于国内部分年轻群体中,“反向消费”“二手消费”“极简消费”乃至“断舍离”理念也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可。但更明显的消费动向是人们正悄悄把钱花在值得投资的地方,比如增长知识、认知、技能以及一些无形中的附加值。
生活方式的转变。从大城市的热门景点旅行转向县域旅游,避开了拥挤的人潮,反而能收获旅行的良好体验。当年轻人意识到满足精神追求的同时,还能攒下更多的钱,这似乎让他们发现了“新天地”。年轻人越活越通透:手上有些闲钱,用合理的生活成本获得最佳的生活体验。
03
对于消费“减负”,人们的看法各有不同。
一方面,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理性和负责任的消费观念,能够帮助个人或家庭更好地控制开支、减少债务负担,并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反对者则认为消费“减负”会导致整体经济活动减弱,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如果大量人群选择减少消费,将直接导致市场需求下降,可能会造成就业机会减少、企业收入减少,从而进一步削弱经济活力。
如何将理性消费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有以下几点思考。
加大政策支持。从“购车补贴延期”到“扩大消费券规模”、赠送“大礼包”,各地拿出真金白银与奇招妙招刺激消费。显然,地方对于经济增长的逻辑理解得愈发深刻,中国消费市场在部分领域出现了显著增长。
下一步,应该持续让居民消费切实得到改善和优惠,尤其是要关注中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为6%。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占GDP比重约10%,发展潜力巨大。
提振消费信心。市场、商务等相关部门要直面深层次矛盾,在维护市场公平有序的同时,还要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长效激励机制。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清理制约消费的各种规则,有序破除消费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隐性壁垒,促进不同地区和行业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
说白了,就是消费物有所值,让人们钱花的更值当。同时,让各类消费群体都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并构建好“易消费”的环境,引导“愿消费”的信心与预期。
对接供需匹配。拼多多的成功,正得益于人、货和价格的精准匹配,以“去货架”的方式拓展了传统货架电商想象力,极高效率地帮助品牌、商家匹配到相应的消费需求。做内容起家的快手也在将内容供给和精准分发积累的算法经验,在人货匹配的维度进行复刻,并形成高效率的全域匹配。
其实,货物的供给量早就不是问题,更需要的是极致的匹配效率来提升消费体验。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在直播、短视频、商城、搜索等多种场景中触达消费者,满足用户不同的消费需求,通过货架场与内容场的协同配合来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和经营的确定性。
市场的本质是供求关系,商家、平台以及产业链条都会根据消费者的新取向、购买力作出相应调整。相信随着市场大环境的持续向好,企业生产辅以更具流量和算法优势的平台,高质量的消费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