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IPO行情,有哪些规律?
近十年IPO行情,有哪些规律?
近十年来,中国IPO市场经历了显著的周期性波动,从募资能力到资本渗透率,都呈现出独特的规律。本文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揭示了IPO市场的最新趋势,并对2024年市场走向做出预测。
一、IPO行情的周期性特征
根据IT桔子数据,从新上市公司的数量来看,2021年是最高点,2017年是次高点,而在20142017年和20182021年有一个相似的上升趋势。但这种上升并非是线性的、持续的增长,而是一种V型的波动和回归,也就是说先抬升到高点后下降再抬升到另一个高点。
可以说,前八年的IPO行情正在经历2个相似的周期,以4年为一个周期,而最近的这2022、2023年总体来说处于周期里的下行阶段。
二、一二级市场的募资能力对比
据IT桔子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股IPO的平均募资额不到10亿元,仅略高于2015年,是10年的倒数第三。2017年A股上市“开闸放水”,新上市公司数量首次大增,导致上市公司总体及平均募资额达到最近十年的历史最低。
可以看到,自2018年以来,新股IPO平均募资额正在处于逐渐下跌的趋势,目前数据低于近十年平均值的参考线,仅有2016年、2017年和2023年这三年符合。
如果将国内公司近十年在一级市场拿到的平均融资和IPO上市在二级市场的平均募资额对比来看,显而易见的结论是,二级市场作为公开市场,募资能力更强,几乎是前者的10倍。
但有趣的变化是,2014年这个差值是29倍,而到了2023年,两者的差距仅不到7倍。这也是因为一级市场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大量创业公司获得小额投资的情况越来越少见,而明星公司获得大额投资更多见,不断地推高整体的平均融资金额;而二级市场总体主要受到相关政策影响大,除异常的年份外,总体趋势是平均IPO募资额正在下降。
三、风险投资的渗透率分析
IT桔子数据显示,共有1820家中国公司在上市前融过资,主要集中在2017、2020、2021这几年。近十年,这类公司出现了2个小增长曲线,与IPO总体行情趋势较为一致。
从风险投资在中国公司IPO前的一级市场渗透率来看,近十年是国内创投发展较为繁盛的时期,总体的渗透率数据相差不大,始终处于40%~60%的上下波动范围内,可以说国内上市公司中有接近一半是在一级市场接受过VC投资的。其中,数据最高的年份是2019年、2020年,当年上市的国内公司中,有超过一半融过资,近三年的数据有所下跌。
四、A股交易所IPO数量分布
2023年是A股施行全面注册制改革的第一年,但由于市场行情各方面原因,新股上市数并没有像预期一样迎来增长,反而是普降不少,上交所、深交所同比减少了33%、29%,北交所下降了8%。
从历史情况来看,深圳证券交易所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证交所,涵盖主板(中小板与主板于2021年4月正式合并)、创业板,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且在2014~2016年新股数量多于上交所;2017年A股IPO显著提速,交易所新股数几乎实现翻番增长。
继2019年科创板开通后,创业板吸引力下降,国内科技公司、AI行业刮起一阵A股上市风,并更多倾向于选择上海证券交易所。到2023年,深交所、上交所新增了132个、103个新股。其中,有67家国内企业顺利登陆科创板,在A股新IPO数中的比重为21.5%,占上交所年内新股数的65%,2019年、2020年这个数据则是50%、57%。
这意味着,虽然科创板新上市企业在数量庞大的A股总是处于少数派,但无疑成为了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的主流选择,有更多的企业去上海上市都是奔着科创板去的,科创板显然有望成为上交所的一块金字招牌。
此外,2020年北交所开市后,已经发展成为A股一股重要的补充力量,2023年北京证券交易所吸引了A股新IPO数中的24.4%公司、76个新股,而2020年这个数据仅为10%。
普华永道预计,2024年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有望达到80家至85家,占A股新增上市公司总数约40%,位居所有板块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