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羊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详解
养羊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详解
羊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治是确保羊群健康和养殖效益的关键环节。本文详细介绍了多种常见羊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包括羔羊痢疾、流感、传染性脓疮、羊痘、巴氏杆菌病、败血性链球菌病、螨病、瘤胃鼓气、羊梭菌性疾病、绦虫病和羊肝片吸虫病等。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羊病发病率,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
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常患的一种疾病,其特征为剧烈腹泻和小肠溃疡,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严重时可导致大批羔羊死亡。
防治措施:
- 在羔羊出生后,应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同时加强羔羊脐带和圈舍的消毒工作。为预防保健,建议在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一针新胞素(3ml),并灌服土霉素15~2克,每天一次,持续3天。
- 若羔羊患病,可灌服土霉素和胃蛋白酶各2~3克,每日两次。或选择磺胺脒5克、鞣酸蛋白2克、次硝酸铋2克、小苏打2克混合后灌服,每日三次。此外,敌菌净与磺胺类药物按1∶5比例混合后灌服病羔,每公斤体重用药30毫克,效果亦佳。对于腹泻脱水的羔羊,需每日补液1~2次,每次口服补液盐20~100毫升。
流感
病羊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完全丧失,呼吸急促,体温高达5℃。
防治措施:
- 每天上午,肌肉注射新胞素(3ml)与复方氨基比林5ml的混合液,下午则注射新胞素(3ml)与安乃近5ml的混合液,连续两天治疗。同时,加入地塞米松10毫升进行注射。经过这样的治疗,第三天病羊通常可以痊愈。
- 为预防继发感染,可以每天按每100公斤体重,分别肌肉注射新胞素(3ml)和卡那霉素250万国际单位,每天一次。
传染性脓疮
羊传染性脓疱,俗称羊口疮,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特征是口唇等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疮、溃疡,并结成瘤状厚痂。
防治措施:
-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同时注意严防创伤感染。使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或10%的石灰乳等彻底消毒用具和羊舍。对于患病的羊,可用1%~2%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再涂抹2%的龙胆紫、碘甘油或5%的土霉素软膏,每天涂抹1~2次。
羊痘
羊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病羊的皮肤和黏膜上会出现特异的痘疹,个别羊发病后可能迅速蔓延至全群。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或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多在冬春季节流行,饲养管理不善可促使发病。
防治措施:
-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寒保暖,并适当补饲。每年定期预防注射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对于病死羊的尸体,要进行深埋处理,以防止病毒扩散。治疗时,可用新胞素(3ml)加鱼腥草注射液5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3毫升混合后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续治疗1~3天,小羊用量减半。
巴氏杆菌病
病羊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完全丧失,反刍停止。可视黏膜发绀,伴有两眼流泪、鼻镜干燥等症状。鼻腔流出浆液性或脓性鼻液,呼吸困难且气喘。
防治措施:
- 平时注意加强防寒保温措施,并定期用10%的石灰乳或3%的来苏儿、5%的漂白粉溶液消毒圈舍和用具。治疗时,肌肉注射新胞素(3ml)与青霉素80万国际单位、链霉素100万国际单位的混合液,每天一次,连续治疗3天。
- 对于病情严重的羊只,可以采用新胞素与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以缓解症状。待病情有所好转后,再转用其他药物进行后续治疗。
败血性链球菌病
该病常见于气温突变时,初期症状不易察觉,病羊常在24小时内迅速死亡。急性病例中,病羊体温会飙升至41℃以上,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同时反刍停止。眼结膜充血、流泪,并伴有浆液性分泌物。鼻流浆液性或脓性物,咽和颌下淋巴结肿胀,呼吸困难。粪便有时混有黏液或血液。病羊临终前会发出呻吟,身体抽搐,喜卧不动,步态不稳。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防寒保温措施,并严格进行圈舍消毒。在冬前,给羊注射羊链球菌高免血清进行预防。治疗时,可使用磺胺嘧啶粉拌料全群投喂,或用核苷酸配合氨苄青霉素进行注射。
螨病
这是一种由疥螨和痒螨寄生于羊体表引起的慢性寄生虫性皮肤病,具有高度传染性,俗称疥螨、疥疮或疥虫病。病羊会感到剧烈瘙痒,不断在墙壁或栏柱等处摩擦,导致患部脱毛、发红、肿胀,并出现丘疹、水疱和结痂。
防治措施包括保持羊舍干燥卫生,定期喷洒消毒溶液(如双甲胩乳油按1毫升对水25升的比例配成的溶液,或10%~20%的石灰乳)。治疗时,需剪除患部周围的羊毛,彻底清洗并去除痂皮和污物,然后涂抹药物(如百草霜加食盐炒后与桐油调和)于患部,每天1~2次,连续3~4天可治愈。
瘤胃鼓气
该病通常因采食大量豆科鲜草、发酵青草或霜冻、霉烂草料所致。病羊会表现出呆立拱背、呼吸困难等症状,腹部急性膨大,左侧比右侧更高。用手拍打时有鼓音,反刍停止。严重病例中,病羊会口吐白沫并迅速窒息死亡。
防治措施方面,如果熟悉瘤胃调控技术,可以在精饲料或草料中添加特定产品来预防胀气的发生。这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不熟悉该技术的养殖者来说,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来预防和治疗该病。
羊梭菌性疾病
由羊梭菌属的病原菌引发的羊类传染病,涵盖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羊猝狙及羊黑疫等。此类疾病发病迅猛、致死率极高,往往无法及时治疗便已导致死亡。然而,对于进展缓慢的病例,可及早采用新胞素配合头孢噻呋钠、磺胺类药物及肠道消毒剂进行综合治疗,同时辅以强心、补液和解毒措施。预防此类疾病的关键在于全年防疫工作的统筹规划,特别是在秋季做好疫苗免疫注射工作。
治疗时,需严格防范羊只采食霜冻或带露水的饲料,并选择适宜的放牧环境。对于已患病的羊,可尝试用菜子油100毫升混适量烟丝灌服,或用75%酒精10毫升加鱼石脂5克混水灌服,同时按摩其左腹部以助气体排出。对于病情危急的羊,可采用16号穿刺针缓慢放气。
此外,传染性胸膜肺炎也是羊群中常见的疾病。病羊体温可升至41℃以上,表现出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呼吸急促等症状。治疗时,需适时接种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菌苗,并根据病情采用新胞素、重症头孢及本草温度清等药物进行综合治疗。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羊群中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确保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绦虫病
病羊会出现食欲减退、饮水增多、精神萎靡、身体虚弱和发育迟缓等症状。严重情况下,病羊会下痢,粪便中混有成熟的绦虫节片,导致迅速消瘦和贫血。部分病羊可能出现痉挛或头部后仰的神经症状,甚至因虫体成团引发肠阻塞、腹痛或肠破裂。在病末期,羊只卧地不起,头部转向后方,口周围有大量泡沫,最终死亡。
防治措施包括使用20%的生石灰水或5%的克辽林溶液喷洒和洗刷羊舍及饲具。驱虫治疗可选用丙硫咪唑、氯硝硫胺(驱绦灵)、硫双二氯酚或吡喹酮等药物,连续使用三天。同时,及时将羊粪集中堆积发酵,以杀死虫卵。
此外,吡喹酮对羊体内寄生虫的驱虫效果也进行了实验对比。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分别按照10mg/kg和35mg/kg的剂量给药,而对照组则使用丙硫咪唑片(主要成分丙硫咪唑)按20mg/kg的剂量给药。通过对比发现,吡喹酮在驱虫方面表现出色。
羊肝片吸虫病
病羊急性期的症状包括精神沉闷、体温升高、食欲消失和偶发的腹泻。严重贫血、腹围增大和大量腹水的出现常导致病羊在3~5天内死亡。慢性期的病羊则表现为病程较长,贫血、消瘦、便秘与下痢交替出现,最终因被毛粗乱无光泽而衰竭死亡。
防治措施方面,需要定期驱虫,春秋各一次。驱虫药物可选择硫酸二氯酚或硝氯酚,并严格按照体重和用药说明进行配比和使用。同时,驱虫后的粪便也需要进行严格处理,以防止寄生虫卵的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