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亶:乌台诗案中的争议人物
舒亶:乌台诗案中的争议人物
舒亶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才华横溢、刚直不阿著称。他不仅在文学上有较高造诣,还因参与乌台诗案而名垂青史。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其历史影响。
人物简介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浙江慈溪人。治平二年(1065)考中礼部试第一名,成为状元,被授予临海尉之职。在神宗时期,他先后担任神官院主簿、秦凤路提刑、两浙常平提举等职务。后晋升为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一同弹劾苏轼,成为著名的“乌台诗案”中的重要人物。他后来还担任过知杂御史、司农寺判官、给事中、御史中丞等要职。崇宁元年(1102)任南康军知军,因开边功绩,由直龙图阁晋升待制,次年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宋史》、《东都事略》均有其传记。现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收录词作50首。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著名文字狱,因御史台的乌鸦台而得名。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中有柏树,野乌鸦栖息其上,故称乌台。
后人评价
舒亶在乌台诗案中的表现历来成为他人生的污点。他的行为固然有“过头”之处,特别是将苏轼的一些诗句与文章“上纲上线”,确实有悖“君子之道”,为后世所鄙视。但是,他与苏轼主要是由于政见与观念不同而导致的矛盾。苏轼看到了新法实行中的弊端,看到了变法带来的混乱,因此以诗歌形式表达他的意见。而舒亶积极支持新法,认为苏轼的言论有碍政局稳定,因此对其严加弹劾。
余姚学士桥
学士桥位于余姚大隐镇里埠头与学士桥村之间的大隐溪上,是余姚市现存最长的古桥梁之一。著名的学士桥已被余姚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学士桥宋元裕年间(公元1086一1094年)初建,北宋舒亶学士居此。”可见学士桥之名始于此时。现存桥身系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