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项依据与文献综述的区别:评委为何给你的申请书打A?
立项依据与文献综述的区别:评委为何给你的申请书打A?
在科研项目申请书中,立项依据是评审专家评判申请者科研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许多申请者常常将立项依据写成文献综述,导致无法获得评审专家的认可。本文将详细解析立项依据与文献综述的区别,并介绍一种有效的立项依据写作方法——"灵魂五问式立项依据"。
许多朋友在写立项依据时,经常不知不觉地将其写成了文献综述。如果不涉及具体的人物、实验过程和结果,仅仅列出文献并不是真正的立项依据,这样的内容无法打动评委,只会令自己感动。要想获得评委的认可,立项依据应当总结和归纳相关文献,提炼出科学问题,识别关键的科学问题,明确科学问题的研究方向,给出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或文献所能得出的关键共性结论,同时阐明申请人的观点和思路。
立项依据所揭示的问题越深刻,评委越能产生认同,从而更认可申请人,认为申请人在这一领域有扎实的科研功底,进而让同行觉得申请人非常了解该课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应该结合科学研究的趋势来阐述科学意义,重点关注科研发展趋势和科学意义。具体来说,这要求申请人通过论述科学问题的演变脉络,来实现对研究现状的详细描述和综述,而非单纯罗列文献或叙述方法与结果。关键在于揭示科学问题发展的脉络和背景。
因此,研究现状的表述不仅仅是文献的简单堆砌,更需要对文献的深层含义进行深度分析。即便原作者未曾深入分析和讨论这些文献,申请人仍需深入挖掘其内涵,分析其底层逻辑,进而通过合理的论证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为此,我们提出了“灵魂五问式立项依据”的写作方法,这一方法完美契合基金委的写作要求,并为撰写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模板。
通常情况下,立项依据是基金申请书中最能体现申请人科研水平的部分,不包括参考文献的4-5页内容(约3300-3800字),至少需要包含5张图表。这部分内容展现了申请人在该研究方向上的理解深度,以及对科学内涵的深刻认知。立项依据最能体现申请人是否具备深厚的科研功底,是否具有创新思想,是否对学科方向有全面、科学的认识。其核心在于描述科学问题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对技术和参数优化的简单描述。通过技术与方法,申请人可以展示对科学本质的认知,越是关注基础问题,越能推动学科的发展。
传统的立项依据模板适用于所有学科,包括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等。然而,每个学科和方向都需要有独特的逻辑主线和问题主线。在写作过程中,避免按照单位、作者或工作内容来分类,不要被文献的固有套路所牵制。应根据科学问题的发展脉络和解决问题的深远影响来构建主线,以科学问题为导向,运用科学词汇作为主语,比如多尺度结构、跨尺度、传质、传热、界面结构等,这些词汇其实来源于各学科的核心概念,如化工领域的三传一反、介尺度,材料学中的多尺度结构、构效关系等。
通过广泛阅读权威文献,打破文献的传统框架,按照申请人设定的逻辑结构和问题发展脉络重构故事线。最终,选取适当的文献,插入到合适的位置,确保这些文献能够支撑申请人的思路和观点,增强其可信度。动笔前应大量阅读文献,动笔后迅速写成,并通过后续文献阅读来完善和补充整个研究思路的链条。
一般而言,立项依据可以按照五个层次进行构建,这一结构也被基金写作沙龙称为“灵魂五问”:
第一问:为何要做这个研究?问题是什么(科学问题)?
这一层次需要明确阐述研究的科学问题,解释为何这一问题值得研究。必须清晰地定义该问题在当前领域中的地位,以及它的科学意义。
第二问:前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未解决的本质(机理或机制)是什么?
在这一部分,申请人需要回顾现有的研究成果,阐述前人的工作和方法。同时,分析现有研究尚未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指出这些问题的本质,尤其是研究中的机理或机制部分。
第三问:你的创新思路是什么?比前人更好的解决方案在哪里?假说是什么?
在这一层次,申请人应提出自己的创新思路,明确阐述与前人研究相比,自己的方法和思路有何突破和优势。此处需要提出科学假说或新颖的研究视角,突出创新性。
第四问:新方法的难点在哪里?创新方法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在这里,申请人需要深入讨论自己创新方法所面临的挑战,具体阐述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特别是技术、实验、理论等方面的难点。
第五问:如何应对这些难点?
最后,申请人应提出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和方法,展示自己有能力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并且能够合理规划和设计实验或研究步骤,确保创新方法能够有效实施。
这五个层次构成了立项依据的逻辑框架,每个层次都紧扣科学问题,突出了创新性与挑战,确保立项依据具有深刻的科学洞察力和清晰的研究思路。
在撰写立项依据时,每个层次的最后一句话不仅是该层次的结论,也是申请人的主要观点,同时,这句话也是下一个层次的第一句话。这样的结构设计有助于实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确保整个立项依据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例如,每一层的结论需要在立项依据中以特殊标记(如下划线或加粗)突出显示,使评委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申请人对每个问题的回答和观点。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突出核心思想,还能强化论证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至于文献格式,一般应保持统一,并且建议控制在30篇以内,尤其是近3年内的文献占比要大于50%。此外,引用时应多关注权威期刊的研究成果,以增加立项依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立项依据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假说征服评委,关键在于对科学问题的精确描述以及创新的干预方法。申请人应通过提出科学假说,将技术作为手段,科学问题作为研究的灵魂,宏观的创新方法则是科学问题的具体体现,最终展示出申请人的创新性和学术精髓。对科学问题的凝练越深入,越能揭示问题的本质,推动对该问题认识的深化,进而提出新的理论或方法。这不仅能为学科发展贡献新的视角,也对该领域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问题的深入凝练往往会引发新的概念或理论的产生,推动方法学的发展,构成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石。因此,立项依据的写作需要站在评委的角度,直截了当地给出申请人的结论和观点,避免绕弯子。关键是让评委感受到申请人在该领域的深刻理解,展现扎实的科研功底和基础实力,而非让评委读懂细节,而是让他们深信申请人自己对该领域有深入的掌握,是一位真正的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