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治疗技术》课程标准
《作业治疗技术》课程标准
《作业治疗技术》课程标准详细介绍了该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作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必修基础课,本课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作业治疗的基本概念、思维架构和临床应用,为将来从事康复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治疗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作业治疗技术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职业能力素质课程
总学时:68
学分:3分
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
开课学期:第二或三学期
开课单位:康复治疗技术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
作业治疗是综合康复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通过有目的性的作业活动,恢复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职业技能。
本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必修基础课。主要讲授作业治疗的基本概念、思维架构、临床文书记录、作业活动分析、常用的作业评估及作业治疗介入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开设的课程依据就业为导向,切实针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其走上临床打下基础。
本课程需要一定前续课程知识支撑,如:运动学、临床医学概要、康复评定技术等;并对一部分后续课程如:康复综合实践、各种疾病的综合性康复都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一)设计理念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全国康复治疗士职业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任务引领为课程设计基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缩短与临床和行业的需求,使得学生从理论上、操作实践上都能真正掌握好作业治疗这门技术。
(二)设计思路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设计课程框架
本课程设计根据专业职业需求来确定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将今后临床上常用的知识点和技术纳入到课程中,并划分为几个重要项目,如作业治疗概述、作业评定、作业活动分析、作业治疗技术制定、常见作业评估方法和作业治疗手段等。有些工作项目又包含数个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任务再相应制定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这样清楚的课程框架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充分把握重点难点和学习思路,学习就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完成工作任务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理论与临床实例结合,丰富教学过程,建立学生与临床接轨的思维模式。
在具体教学上,不仅需要将基础的理论阐述清楚,在某些工作任务中,更以典型的临床病案为载体,并按照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进行组织: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接触、进行作业评估、进行作业计划制定、再到作业治疗的实施,最后做出相应的总结和反馈,达到了教学和临床实际的衔接,缩短了教学和临床的距离,并有助于学生在校内就建立起与临床接轨的思维模式。
3.课程安排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教学目标明确。
在内容选择上,根据临床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主要侧重作业评定、作业活动分析以及对脑卒中、脊髓损伤,骨科疾患等临床常见功能障碍的作业治疗。在较为有限的课时中,尽量突出重点,让学生学有所获。在内容编排顺序上,从浅到深,从总论到各论,先讲述作业治疗的基础知识,包括评定、作业活动分析、作业计划制定等。从宏观上了解作业治疗的一系列操作流程,再深入到常用作业活动,日常生活训练,让学生了解到有哪些必要的治疗手段,便于学生学习。
4.丰富教学方法,注重素质考核。
本课程理论实训课时安排合理。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兴趣,尽可能的丰富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法、场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在考核上也可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评,比如通过小组作业的形式、小讲课的形式、或病例分析的形式等等。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作业疗法的基本概念和工作环境
2.掌握作业治疗的思维架构和临床推理
3.掌握作业活动分析方法。
4.熟悉作业治疗的临床记录方法。
5.掌握作业治疗评估中的运动功能评估、感觉功能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评估方法。
6.熟悉作业治疗评估中的认知评估、视觉知觉评估、环境评估、娱乐休闲、工作生产评估、社会心理评估
7.掌握常用的作业治疗手段: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治疗性作业活动、认知功能训练。
8.熟悉常用的作业治疗手段:压力治疗、支具制作、环境改造、职业训练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进行必要的作业活动分析。
2.能够针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作业评估。
3.能够书写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