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文化之千年本草—起源篇
中药文化之千年本草—起源篇
本草学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从《汉书》中的记载到《本草纲目》的问世,本草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医药理论体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起源篇
原文: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黄帝内经素问·征四失论)
译文:医学理论就像天地一样远大,四海一样广深,所以必须反复研习。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即使老师传授得很好,也仍不能彻底明白。“道”,是指自然客观的生命之道,看不见天人相应的客观事实。如果不能理解“道”,就算讲解得很明白也无法理解中医理论。
“本草”起源于《汉书》,是指用植物、动物和矿物中能够治疗疾病的药物,在古汉语中,“本”是“根”的意思,故名“本草”,它是中医药本草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和重要标志。在早期的文献中,也有许多渉及药物方面的资料,如《周礼·天官》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山海经》中收载药物120余种;《诗经》中收载植物药50余种。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帛书《五十二病方》收载药物240余种。《尚书·说命》有“药弗暝眩,厥疾弗瘳”的记载,在这些典藉中,记载了丰富的药物知识,为后世“本草”著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源远流长的本草发展历程上,体现出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历史脉络,展现了“本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辉煌成就。
三七
自秦汉时期,药性理论已初步形成,“本草”已开始成为专门的中医学问。《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
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框架结构,开创了以病类药的先河。
隋唐五代,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问世,即标志着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诞生。
宋、金、元时期,保存了大量的药学史料,完善了升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明朝时期,《本草纲目》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图1000余幅,阐述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10000余。集我国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问题,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清朝时期,充实和发展了《本草纲目》,丰富了中药学内容。**明**清时期中医药的发展也带动了中药堂的兴起。广誉远创始于明嘉靖年间1541年,是中医药史上现存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陈李济创建于1600年,是现存最古老的中药堂;之后又有同仁堂、达人堂、九芝堂等中药堂,这些距今数百年的老字号,虽历经朝代、战乱洗礼,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坚守着以传统制药的制作技艺为基础,造福百姓的信念,也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在中医药漫长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汉代到清末,逐渐形成了以《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中医药本草史学的经典著作。新中国成立后,又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华本草》等。
原文: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
译文:药物可以治疗病邪,五谷可以滋养五脏之气,五果可以辅佐五谷充养人体,五畜能充养五脏,五菜能营养脏腑。将药物和谷果肉菜依气味而调配服用,可以补精益气。《内经》所谓:“谨调五味,安和五脏。
在中医理论中,食物的气味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不同的气味对不同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例如,辛味食物如姜、蒜等具有发散作用,有助于肝气的生发和条达;酸味食物如醋、山楂等具有收敛作用,有助于肺气的收敛和固摄;甘味食物如糖、蜜等具有缓和作用,有助于脾气的缓和和健运;苦味食物如苦瓜、茶叶等具有清热作用,有助于心火的清泄和肾水的滋养;咸味食物如盐、海带等具有软坚作用,有助于肾气的强壮和骨骼的健康。
此外,中医还强调了饮食的时间性,即根据季节和时令调整饮食,以适应人体生理需求和自然变化。例如,春季宜食辛,夏季宜食酸,秋季宜食苦,冬季宜食咸,这些都是根据季节特点和人体脏腑的生理需求来制定的饮食原则。
总的来说,'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医对于食物性质和作用的深刻理解,强调了饮食平衡和合理搭配的重要性,至今仍对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
✦
植物与文化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
2.《神农本草经》
3.《本草纲目》
4.《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