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城记》书评“乐观”是侵入骨血的“悲观”。
《猫城记》书评“乐观”是侵入骨血的“悲观”。
《猫城记》是老舍先生于1932年创作的一部科幻讽刺小说,通过描述一位地球人意外坠落在火星上的"猫人"世界,展现了旧时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年少时,只知道老舍的乐观与幽默。殊不知课本与美文精选上,只是老舍很小的侧面。《猫城记》是包裹在糖纸里的辣子与苦果。 它用幻想搭建了一个舞台布景。有飞船,有外星人,看起来可以用“科幻”来归类它。但它更像是一段历史;一部酣畅淋漓的社会观察;一本彻头彻尾的,对旧时代极尽揶揄的讽刺小说。字里行间嬉笑怒骂,却是侵入骨头里的悲观。 故事中的“我”是坠落在“火星”的外来者。而“猫人”是“火星”上的居民。不过“猫人”的社会环境似乎并不乐观。他们已经几乎放弃了种植粮食,大农场主全部种植“迷叶”。而国民门几乎都只吃迷叶,醉生梦死的只吃迷叶。单看这个名字,应该就知道指的是什么了吧。这样的“猫城”里,很少能看到善意与积极的东西,只有或鲜明或隐秘的恶。(不想同流合污的少数派——如大农场主“大蝎”的儿子“小蝎”——也只能明里暗里的以“敷衍”保命。)主角与这里的人接触,各行各业,各种阶级,男人女人。勾勒出了这座城,这个国的全貌。
主角降落到这个世界里的第一个“救命恩人”是“大蝎”。他就像整个猫城的缩影。比别人更能接受外来者,也比别人更接受新鲜事物,但依然泥古不化,冥顽不灵。他救了故事中的“我”,是因为“外来者”在当时的猫城是一种稀缺资源。猫人都怕“外来者”,也都爱“外来者”。但他只接受这些有利于自己剥削他人的部分。所以,旧的思想他也不会摒弃,可以利用起来规训下人。他是时代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而“大蝎”的儿子“小蝎”是已经接受新鲜事物,并且摒弃了陈旧思想的新一代。只可惜在父辈的压迫与环境的影响下,想守住自己的初心和性命,就只能做一个“敷衍”者。他可以说是不同流合污的少数派了。也是唯一能和“我”聊的来的猫人。老舍应该是在小蝎身上投射了他自己和他的学生们。他们有新思想,新学识,新技能,却毫无用武之地,对大环境也无能为力。最后只得选择妥协。故事中的“我”总说“小蝎”是一个悲观者,并每每劝解。但身为作者的老舍自己,又何尝不是在自我疏解呢?
寡居的“公使太太”为“我”提供了住所。她是猫城里妇女的处境集合体。作为公使的正牌夫人,自然也接触过“外国人”和新思想。但她并没有吸收一点儿。好的,坏的,都没有。坏的譬如“迷叶”,她坚决不吃,也不允许公使的8个小妾吃。甚至在公使活着的时候,她也能很好地管束公使,不因为吃“迷叶”而失了体面。在猫人的传统价值观上讲,她是个完美的太太了。可好的,她也没有接纳一点儿。她无法拒绝公使不停的纳妾,也不愿阻止小妾们争宠互害。公使没有把女人们看做平等的人,她便也不把小妾们看做平等的人。她只懂守着公使,看管着8个小妾,抱着公使太太的体面,做着“节烈可风”的梦。
于是,陈旧的牌坊就如同她家里那一直摇晃的墙一样,在暴雨中轰然倒塌,化为埋葬她的坟茔。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诉了所有的苦,却依然没弄明白,这些苦都是哪里来的。
“大鹰”是故里难得的正面人物。他是唯一一个不吃“迷叶”并且真正明白为什么不该吃“迷叶”的猫人。他聪慧,激进,坚定,却被其他猫人误解,惧怕,被认为是“假冒为善”。可是只有他在国难当头站了出来,为了能让“小蝎”集结更多抵抗者,甘愿用性命来做一个局。敌人快要打进猫城之时,大鹰的头被挂在了街上。来看热闹的猫人甚至并不关心他是谁?为什么死?只是当做比无所事事更有趣的一件事情罢了。“他无论怎么说是死对了;和这么群人一同活着有什么味儿呢?”。主角对大鹰的牺牲并没有看作是牺牲,它更像是一种殉道。此时的“我”对猫人已是失望透顶。而故事与猫国的命运也来到了尾声。
最后一章,唯一的知己“小蝎”也在最后的抵抗中死在了“我”的面前。“我”便得出了与其他“外国人”同样的结论:“不以人自居的,不能得人的待遇;一个人的私心便足以使多少同胞受活埋的暴刑!”。“我”为可预见的“猫人”的灭亡而疾呼而哭喊,却也只能当做一个局外人一样离开。
小说的最后一段——“我在火星上又住了半年,后来遇到法国的一架探险飞机,才能生还我的伟大的光明的自由的中国。”平淡如水的一段,才是全书最大的辛辣包袱。1932年成书时的老舍,他又能回到哪去呢?《猫城记》的自序里,老舍坦言道“《猫城记》是个噩梦,写出来是因为‘吃多了’”。他并不喜欢自己的这部作品。因为他并不是故事里的“外国人”。他就是“小蝎”,身边都是“大蝎”和“公使太太”一样的国人。他眼看着一个个“大鹰”一样的觉醒者无奈地倒下,一个个“小蝎”一样的有志青年无力的牺牲。因为,那时的中国已经是和“猫城”一样风雨飘摇,晦暗不明的世界了!1931年,日本发动了奉天事变!
同样是折射社会变迁的作品,剧本《茶馆》就积极乐观了许多许多。里面无论什么阶层,都至少有一些“好人”。即便是最底层的角色,也有各自的闪光之处。因为那已经是共和国成立17年后的作品了。那时的老舍,心中才是充满光明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