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
抗日战争的国际援助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获得了来自多个国家的军事和技术援助。这些援助不仅在物资上支持了中国的抗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本文将详细介绍来自德国、苏联、美国和英国的援助情况。
德国的军事合作
抗日战争期间,德国是中国最早的主要军事合作伙伴。从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终止联俄政策开始,中德军事合作逐渐展开。1928年底,德国人马克思·鲍尔上校来华担任军事顾问,开启了中德军事交流的第一步。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军事顾问团开始全面深度介入中国军事事务。从1928到1938年,先后有五位德国军人在中国担任军事总顾问。德国的军事顾问团几乎遍布国民党军队系统中的要害部门。
德国对中国军事援助的高峰出现在1936年,当时德国和日本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但随着1938年德国承认“满洲国”,德国对华援助逐渐停止。
苏联的军事援助
苏联的对华援助主要集中在1937年至1941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苏两国签署《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及军购借款协定。从1938年到1939年,苏联共向中国提供了总计约1.7亿美元的军购贷款,用于购买飞机、坦克、火炮等军用物资。
苏联还向中国派出了约500名军事顾问和200多名技术专家,培训了约10万名军事人员。苏联航空志愿队直接参与了南京、徐州、南昌等战役,击落击毁日军986架飞机,有211人在作战中牺牲。
1941年4月,《日苏中立条约》签订后,苏联逐渐停止了对华援助,这使中国的抗战陷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美国的经济与军事援助
美国的对华援助从1938年开始,持续到二战结束。援助主要分为经济援助和《租借法案》援助两部分。抗战期间,美国对华经济援助贷款总额约6.9亿美元,以桐油、锡、钨矿砂等偿还。
根据美国1949年的统计,《租借法案》援助价值约8.45亿美元。美国空军志愿队(飞虎队)在1941年11月至1942年7月间,以100架战机消灭日机296架,成为抗战史上的传奇。
英国的财政援助
英国的对华援助主要集中在1940年后,主要是财政援助贷款,总额约1500多万英镑。英国与中国更多的是共同抗日的军事盟友,如协助中国开通滇缅公路,为驼峰航线提供基地。
结语
抗日战争期间的国际援助,展现了国家间关系的复杂性。每个国家的援助决策都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德国、苏联和美国的援助,虽然各有动机,但都对中国坚持抗战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