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明清科举史分期研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清科举史分期研究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6FNGCA05566FH1.html

明清时期的科举是中国科举史上的成熟期与鼎盛期,但又是它的衰落期与终结期,可谓成熟之余陷入僵化,绚烂之极趋于腐朽。为了对明清科举有一个整体把握,进一步认识演变规律,对其分期研究是基础工作。本文根据明清科举发展历程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阶段性,将其分为四个时期:探索期、发展期、繁荣期、衰落与终结期,总结每个时期的特点,厘清科举史发展的轨迹。

一、探索期:洪武元年至洪武十八年(1368-1385)

早在明王朝开国前一年的1367年,朱元璋就下令“兹欲上稽古制,设文武二科,以广求天下之贤”,要求为开科做好前期准备。洪武三年(1370)五月,朱元璋下令于八月正式开科取士。八月,全国各直(隶)省举行乡试,次年二月在南京举行首科会试,录取进士120名。首科乡、会试所取举人、进士全部立即授官。但科举“所取多后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经验不足,行政不力。朱元璋深感失望,遂于洪武六年(1373)停罢科举,直到洪武十七年(1384)才复行科举,连续中断考试长达十余年。期间主要靠荐举前元文士与加速培养国子监生来充任各级官员。洪武十年(1376)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空印案”,加上此前屡禁不止的官吏贪污现象,朱元璋认识到“以吏入仕”的负面效应。洪武十五年八月,朱元璋再度下令于三年后开科取士,又于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颁行科举定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考试资格。

凡国子监生及府州县学生员之学成合格者,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入流者,只要“性资敦厚,文行可称”,都有参加乡试的资格。但学校训导未教之生徒、被罢官吏、倡优之家与丁忧者不得与试。

(二)考试场期。

将原来“三年一次开试”的笼统说法具体定为子午卯酉年举行乡试,辰戌丑未年举行会试。八月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为第二场,十五日为第三场。次年礼部举行会试,三场日期分别为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会试中式者于同年三月朔日参加殿试。

(三)考官任命。

考官皆访经明公正之士,官出币帛,先期敦请。乡、会试主考官皆为二人,乡试同考官为四人,会试同考官为八人。另各有提调官一人。其他如监试官、供给官、收掌试卷官等皆择居官之清慎者充之。

(四)考试内容。

洪武十七年颁定的科举成式之核心部分即为乡、会试内容。两者均考三场,所考文字相同。“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取消骑算射数律。

(五)科举出身。

殿试名次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可以考选庶吉士。洪武十八年为考选庶吉士之始。同年,朱元璋又命新科进士观政实习,增强实践能力。

洪武十七年,直隶及各省乡试共取举人近千人。次年举行会试与殿试,录取进士472名。此科人才济济,人数为此后明清两代二百余科之冠。洪武十七年“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基本确立了明清科举的大体框架,标志着明清科举已经完成了它的艰难探索,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期:洪武十八年至成化年间(1385-1487)

科举在发展期解决了两大问题:“分卷制”的确立与八股文的成熟

洪武三十年(1398)发生了一件在科举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南北榜案。主考官湖南刘三吾录取的52人全是江南人,北方士子告讦录取不公。朱元璋严惩考官,开了自有科举以来杀害考官的先例。同年六月,朱元璋重行会试,“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史称“南北榜案”。这再次暴露了科举史上久悬未决的一大难题——科举取额的地域分配。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别与地方利益不可避免地反映到统一主持的考试中来。公平原则和地域平衡之间的矛盾如影随形,并随着南北经济文化的此消彼长而愈发凸显。宋代以来,科举录额的南北地域之争不绝于耳。

宣德二年(1427),会试“分为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分卷取士制度正式确立。尽管此后在景泰年间有短暂的反复,后世也有调整,但分卷取士的原则与精神延续下来。它对科举制度的顺利发展,文化教育的推广普及,平衡地方利益,甚至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都有重要意义。

在科举发展期,八股文体制逐渐成熟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明史》称“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但这只是八股文的雏形。顾炎武称:“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但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它发展成熟的过程,明代八股文的文体形式也一直在演进变化之中。顾炎武所说的成化以后的八股文是成熟形态的八股文。至于它的初始时间则远在成化之前。成化以前的一些作品已经基本符合八股文的文体格式,如于谦的《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王宗贯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等。商衍鎏所说八股文“定于明之洪武,而盛于成化以后者”较为恰当。因此,成化年间是八股文体成熟的关键时期。

三、繁荣期:明弘治年间至清乾隆年间(1488-1795)

明清科举进入繁荣期后,各项制度已经基本成熟,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并且趋于稳定、守成。尽管这种官员选拔制度愈来愈受到批评指责,但经过不断调整,大体还能适应社会与政治的发展。即使是明清鼎革,一个来自东北边陲的游牧民族在血与火中用铁骑与强弓夺得天下后,也未能摆脱汉文化的强大向心力与同化力。清承明制,继续谱写科举社会的辉煌历史。所以明清科举史的繁荣期一直延续到清代嘉庆之前。

明清科举繁荣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数途仕进转为独重科举。明初实行科目、学校、荐举、铨举并用,洪武三年(1370)则颁诏“使中外文武,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毋得与官”,但显宦必出科举的设想到科举繁荣期才真正实现。天顺二年(1458),朝廷开始采纳首辅李贤的建议:“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只有一甲和庶吉士才能入翰林已是不成文的规定,以致“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清代亦是如此,“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其余列卿尹膺疆寄者,不可胜数”。

在这一时期,武举开始繁荣。明代武举的正式开设是在弘治六年(1493)。当时议定武举每六年举行一次,并规定了考试程序和内容。正德三年(1508)正月,正式颁布武举会试条格,规定参酌文举会殿试例,每遇文举乡试年举行,“会试完毕,将有事于场屋官员及中式之人,梓其姓名,录其弓马、策论之优者为《武举录》进呈……”武举会试由此开始。崇祯四年(1631)批准兵部所上武举殿试法,武举始有殿试。其参照文举殿试程序,钦定一甲三人,并举行传胪大典。

1644年,明清换代为日渐僵化的科举考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制多沿明旧,而慎重科名,严防弊窦,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轶前代”。顺治二年(1645),清廷在直隶、山东等六省举行了入关后的首次乡试,汉人文士趋之若鹜。次年春,又在北京举行首科会试,录取进士400名,其中前明举人约占半数。科举不仅及时补充了开国初期的文官队伍,而且对笼络汉族士人,瓦解抗清势力,巩固满清统治起到了很好的政治效果。清初的最高统治者不仅进一步完善科场条例,严谨细密之程度无与伦比,而且执行手段与惩罚力度大大超过明代。如顺治朝的“乙酉南北闱案”,不仅受贿的考官与行贿的考生立即被斩,而且株连亲属,父母妻子全遭流放,惩处之严酷在科举史上前所未有。后世多继承了严厉处罚科举弊案的政策。

此外,清廷还为八旗、宗室和蒙古子弟特设一套八旗、宗室科举与翻译科考试制度,用以培养、选拔满蒙民族人才,并借此维持满语和骑射传统,但成效不显。

四、衰败与终结期:嘉庆年间至光绪三十一年(1796-1905)

乾隆以后的科举史就如一潭死水,弊端丛生,危机深重。主要表现为:

(一)八股取士造成士子知识贫乏,思想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八股取士内容空洞,严格规定必须“代圣贤立言”,以朱熹等宋儒传注为准绳,不得联系实际;八股文有苛严的文体要求,稍一疏忽就会违反规则遭淘汰。梁启超批评“故自考官及多士,多有不识汉唐为何朝,贞观为何号者?至于中国之舆地不知,外国之名形不识,更不足责也”。中国万千士子汲汲于八股应试,知识贫乏、昏庸无能。

(二)科举制度导致学校教育空疏,严重阻碍现代教育的发展。

到了清末,学校完全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学校教育几近空白。学校以八股为教学的中心,致使“天下之习,不惟其教,而惟其所取,所取而为科举之文欤?则其学为科举之学”。学校教育的空疏还表现为学校丧失了教学职能。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官学唯独重视“季考月课”,仅要求考课不缺席。学校只为科举考试热身,没有正常发展的空间。

(三)科举舞弊导致士风与吏治进一步败坏。

科举舞弊前朝也有,但是清末的猖狂炽烈已经使科举考试极度缺乏公信力,严重的信任危机无疑恶化了它摇摇欲坠之态。一方面是作弊手段多样,肆意妄为。“雇枪替、携夹带、买传递、场中纷纷扰扰,其弊百出……舞弊者十之二三”,还形成一批职业作弊者,专为士子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考官受贿,敷衍了事。末科探花商衍鎏曾说:“同、光间则虽仍派有搜检官,不过循行故事,由吏役高呼一声搜过,掩耳盗铃,自属可笑;后则此声亦寂无闻,任士子之随意挟书矣。”

(四)科举仕途被严重堵塞。

为了弥补财政空缺,清廷滥开捐纳,严重冲击了科举仕途,造成许多地区的州县官员“捐纳者十之七八,军功者十之一二,而科第者廖廖”,科举正途出身受到捐官的严重挤压,使得本已堰塞的科举仕途雪上加霜。“不用读书能出仕,做官全籍有金钱”,捐纳严重挫伤了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积极性。

科举制度沦落至此,废除已是它的必然命运。1898年6月23日,光绪谕令自下科开始,乡会试及童、岁、科试一律改试策论。但不久发生戊戌政变,刚刚废除的八股又死灰复燃。1901年,新政实施,清廷谕令“着自明年为始……一切考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序”,八股文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905年8月30日,袁世凯、张之洞等会衔奏请废除科举,清廷准奏,于1905年9月2日颁布上谕:“着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盛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正式寿终正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