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有真相,40%甘醇酸、乳酸、柠檬酸、醋酸化学换肤(刷酸)的效果及原理
有图有真相,40%甘醇酸、乳酸、柠檬酸、醋酸化学换肤(刷酸)的效果及原理
化学换肤(焕肤)术,医学术语为“化学剥脱术”,俗称“刷酸”,是目前流行的医美项目。本文将简明扼要地介绍果酸化学换肤术的效果及原理。
化学剥脱术的概念
化学剥脱术(chemical peels)又称化学换肤(焕肤)术,是通过在皮肤表面施用化学剥脱剂(通常为酸类),造成皮肤不同层次(表皮、真皮)的可控损伤,从而诱导皮肤修复和重建,起到治疗或美容的作用。
化学剥脱术分为浅层剥脱(只剥脱表皮层,不剥脱基底层)、中层剥脱和深层剥脱。此外,还有极浅表剥脱(只剥脱角质层)。由于中国人较西方白种人创伤愈合能力差,更容易形成色素沉着,故我国只开展了浅层换肤术。中层剥脱和深层剥脱不适合包括中国人的亚洲人。
化学剥脱剂
化学剥脱剂主要使用羟基酸进行化学剥脱。羟基酸又分为α-羟基酸(AHA)和β-羟基酸。α-羟基酸,是从水果、酸乳中提取的,由于主要来源于水果,故俗称“果酸”。β-羟基酸以水杨酸为代表。目前我国常用的化学剥脱剂包括甘醇酸、乳酸、柠檬酸、杏仁酸、水杨酸及复合酸。
化学剥脱术对皮肤的作用
化学剥脱术对皮肤的作用被归纳为3大效应:表皮效应、真皮效应和色素效应。我将化学剥脱术对皮肤的作用归纳为对肤色的作用、对肤质的作用及抗炎作用。在刷酸后,即刻可以看到皮肤变光滑、细腻、透亮。但刷酸需要按疗程进行,因为长期刷酸会带来更大的益处和更好的疗效,尤其是对真皮层的刺激再生作用。
2006年,日本学者通过组织病理切片观察了4种果酸(40%甘醇酸、乳酸、柠檬酸、醋酸)对日本人皮肤的作用。国人与日本人同为黄种人,皮肤特性类似,这篇科研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该研究中,4种酸液的用法为均为每天外涂1次,连续6周。浓度均为40%。
对表皮、真皮的增厚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正常皮肤,未刷酸)相比,40%甘醇酸、乳酸、柠檬酸、醋酸对表皮层及真皮乳头层的厚度均有影响。其中,40%甘醇酸对表皮层、真皮层厚度的增加作用最强,40%乳酸的作用较甘醇酸略弱。而柠檬酸、醋酸的作用非常微弱,可忽略不计。
对胶原蛋白、弹性纤维的作用
大量研究证实,果酸对真皮层的增厚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真皮成纤维细胞合成和分泌功能,使胶原纤维、弹性纤维致密度增高,皮肤更加紧实,富有弹性。此外,果酸还可刺激真皮层合成更多的糖胺聚糖(主要为透明质酸),这也增加了皮肤的厚度,使皮肤更柔软,并增强了皮肤的保水能力。
下图展示了使用40%甘醇酸、乳酸、柠檬酸、醋酸6周后,真皮中Ⅰ型胶原蛋白的含量:颜色越深,含量越高。a组为对照组,从图中可以看出,使用40%甘醇酸、乳酸、柠檬酸6周后,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增加,而醋酸则无明显效果。相对来说,40%甘醇酸、乳酸对胶原蛋白的刺激再生作用最强。
下图展示了使用40%甘醇酸、乳酸、柠檬酸、醋酸6周后,对弹性纤维的作用。弹性纤维的颜色为深紫色,偏黑色,呈线状。从图中可以看出,40%甘醇酸、乳酸对弹性纤维的刺激再生作用较强。而柠檬酸、醋酸的作用很弱。
a 甘醇酸 b 乳酸 c 柠檬酸 d 醋酸
对色素的作用
下图展示了使用40%甘醇酸、乳酸、柠檬酸、醋酸6周后,表皮中黑色素的含量:颜色越深,含量越高。我们可以看到,与正常对照组(a)相比,40%甘醇酸、乳酸组表皮各层黑色素明显减少,表皮层颜色变浅。40%甘醇酸淡化色素的作用优于40%乳酸。而柠檬酸、醋酸淡化色素的作用很弱。
对透明质酸的作用
200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研究了20%甘醇酸对人皮肤I型胶原和透明质酸含量的影响。每天外涂2次 ,连续3个月。结果显示,表皮、真皮层透明质酸含量均明显增加。
a 对照组 b 深染的透明质酸
总结
- 四种40%果酸均可增厚表皮层、真皮乳头层。其中,40%甘醇酸、乳酸作用较强,而柠檬酸、醋酸作用较弱。
- 40%甘醇酸、乳酸、柠檬酸均可刺激Ⅰ型胶原蛋白再生,醋酸则基本无效。
- 40%甘醇酸、乳酸对弹性纤维的刺激再生作用较强。而柠檬酸、醋酸的作用很弱。
- 40%甘醇酸、乳酸具有明确且较强的淡化色素作用。而柠檬酸、醋酸淡化色素的作用很弱。
- 尽管论文观察的是每日外涂40%果酸对皮肤的有益作用,但40%果酸也是临床常用的化学剥脱术的浓度(例如芯丝翠的35%的甘醇酸)。
- 虽然采用相同浓度每月1次刷酸和每日1次外涂酸液的最终效果会有所差别,但对皮肤各方面(皮肤厚度、胶原蛋白、弹性纤维、黑色素、透明质酸)的作用机制是相同的。
- 请注意,自行刷酸有烂脸风险。国家批准的果酸外用产品,浓度不得高于6%。外涂高浓度酸液只用于科研,切勿自行在家尝试。
参考文献
Bernstein E F, Lee J, Brown D B, et al. Glycolic acid treatment increases type I collagen mRNA and hyaluronic acid content of human skin. Dermatologic Surgery, 2001, 27(5): 429-433.
Yamamoto Y, Uede K, Yonei N, et al. Effects of alpha‐hydroxy acids on the human skin of Japanese subjects: the rationale for chemical peeling[J]. 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06, 33(1):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