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诽谤和诬告法律责任的规定有哪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诽谤和诬告法律责任的规定有哪些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66law.cn/laws/415970.aspx

诽谤和诬告是两种常见的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它们在法律上有明确的界定和处罚规定。本文将详细解析诽谤罪和诬告陷害罪的法律规定及其区别,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法律概念和维护自身权益。

诽谤罪的法律规定

《刑法》第246条对诽谤罪有明确规定,即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诬告陷害罪的法律规定

《刑法》第243条对诬告陷害罪进行了界定,即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意图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行为。

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的主要区别

尽管诬告陷害罪和诽谤罪都涉及捏造事实,但两者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客体要件不同

  • 诬告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
  • 诽谤罪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

二、主观方面不同

  • 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
  • 诽谤罪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

三、客观行为不同

  • 诬告陷害罪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
  • 诽谤罪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如果行为人虽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但并不告发,而是私下散布,旨在损害他人名誉,就构成诽谤罪。

诬告陷害罪的认定

认定诬告陷害罪时,主要应注意以下界限:

  1. 本罪与错告、检举失实行为的界限

刑法第243条第3款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构成本罪。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主观上不具有陷害他人的目的,客观上不具有捏造犯罪事实并进行告发的行为。

  1. 本罪与一般诬告陷害行为的界限

诬告陷害行为只有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对于情节一般的诬告陷害行为,不应以犯罪论。情节是否严重,可从行为人的动机、所诬告的罪行大小、诬告的方式方法、行为造成的后果影响等方面考察得出结论。

诽谤罪的认定

区分诽谤罪与非罪的界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诽谤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

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则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不仅违法程度轻于诽谤犯罪行为以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而且在多个方面存在不同:

  • 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
  • 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露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
  •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而在名誉侵权行为中,法人、团体、组织可以成为受害者。如: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这种行为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不构成诽谤罪。
  • 主观过错要求不同。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此外,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维权建议

被诽谤和诬告的人想要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以维护自身权益,建议咨询专业律师获取更详细的法律帮助。

本文原文来自66law.cn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